防城港:“向海造林”筑牢海岸线绿色屏障
红树林郁郁葱葱,楼群沿海湾林立,白鹭飞舞在碧海蓝天间……防城港这座美丽的全海景生态海湾城市,湿地总面积逾2.4万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达2258.1公顷。位于城市腹地的东湾红树林面积逾200公顷,是目前全国城市区域分布最大的一片红树林。红树林撑起防城港538公里海岸线的生态屏障,润泽美丽港城,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红树林与城市楼群交相辉映。(韦英奇 摄)
东湾红树林。(韦英奇 摄)
完善体制机制 推动红树林高质量保护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守护着中国大陆海岸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湿地鸟类的关键区域。
走进保护区珍珠湾石角片区的红树林,漫步在栈桥上,林间传来零落的、如响指般的“噼啪”声,招潮蟹在虬枝盘错的红树林间缓慢爬行,雪白的鹭鸟在翠盖交叠的红树林上倏然掠过。但这个珍贵的“动植物家园”也曾历经劫难。在保护区成立前,由于历史原因及围垦造田、旅游开发、毁林建塘养殖鱼虾等活动,红树林面积不断减少、斑块破碎化严重。加上周边居民倾倒垃圾、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直排入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部分区域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保护区成立后,防城港市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保护区通过科学规划,实施退塘还林、人工补种红树林、建设生态围堰、强化污染治理等措施,提升了造林成活率和生态系统恢复力。多年的不懈努力,红树林面积逐年扩大,2008年,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角红树林。(韦英奇 摄)
为推动红树林高质量保护,防城港市相继出台了《防城港市红树林巡护检查制度》《防城港市破坏红树林资源举报制度》《防城港市红树林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等一系列红树林保护管理制度,建立了红树林资源保护和监管工作长效机制。红树林林长的设立,构建了以林长制推进全市红树林管理的运作体系。防城港市将红树林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以“封育+自然修复方式”,持续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2021—2024年,全市共营造红树林113.7公顷,恢复红树林721公顷。
“经过持续努力,曾经退化破碎的区域,如今已重现郁郁葱葱的景象,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地方都得到了有效恢复。”保护区宣教科研科负责人汤乔介绍,“防城港红树林涵盖广西全部的18种原生红树林树种,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摇篮和庇护所,其丰富的底栖生物资源为白鹭等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是吸引众多鸟类栖息的关键因素。”
白鹭在红树林滩涂觅食。(廖凌 摄)
保护区管理员唐上波说,鸟类多样性是指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经持续多年的科学监测发现,保护区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已从2010年的187种增长至目前的310种,包括勺嘴鹬、黑脸琵鹭等全球珍稀濒危物种。还在广西首次记录到了小滨鹬、大天鹅等鸟类的身影。这些翔实的数据和珍稀物种的回归,正是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最有力的见证。
智守“海上森林” 建立红树林网格化监管新体系
防城港市海湾众多,滩涂广阔,气候温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红树林湿地资源。这片珍贵的“海上森林”,在净化海水、抵御风浪、维护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守护海岸生态安全的关键防线。
“红树林是由秋茄、海莲、红海榄、白骨壤等不同种类树木构成的庞大的生态家族。海螺、贝类、螃蟹等丰富的底栖生物以红树林的果实和落叶为食,在此栖息、繁衍,与红树林相依相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精妙的生态链。”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的实习生许英指着眼前这片红树林介绍说。
木榄花。(廖凌 摄)
秋茄花。(廖凌 摄)
红树林底栖动物——螃蟹。(廖凌 摄)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赵方军,是重庆人,到保护区实习让他第一次见到大海和真实的红树林。“课本里的‘海上森林’就在眼前,红树摇曳,鸟群蹁跹,太震撼了。”他最享受的时刻,就是手持望远镜观察红树林间的鸟群。赵方军说,每天跟随保护区老师巡查,让他深刻体会到红树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这片海湾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白鹭成群栖息,随处可见。得益于长期的巡护和宣传,以及村民环保意识的增强。
为切实守护好这片“海上森林”,防城港市应用创新科技,织密防护网。“我们引入无人机进行全方位、高频次巡查,实现‘高空智慧监测’,还聘请专职巡护员,划网格、分片区,建立‘发现—报告—处置’快速响应机制,形成‘低空人力巡护’的坚实网络。”汤乔说。
志愿者在滩涂上种植红树林。(受访单位供图)
近年来,通过科技赋能与人力巡护的深度融合,防城港市红树林资源保护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长效化轨道,有效守护了这片珍贵的生态屏障。
社会多方参与 共筑海岸线绿色屏障
红树林,这片仅占全球热带森林面积0.7%的珍贵生态系统,却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高达全球沿岸生态系统一半的食物来源,更是全球341种受威胁物种赖以生存的关键栖息地。专家指出,保护红树林生态是一个多方获利的善举。如今,在当地已形成广泛共识,社会各界正不遗余力、持续投入,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路径,为守护这片“海岸卫士”和鸟类家园、维系城市生态安全注入持久活力。
壮硕的红树林根部。(廖凌 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防城港市充分发挥湿地资源优势,在推动社区共建共享方面成效显著。位于企沙镇东南海域的山心沙岛湿地便是典范。通过建设生态挡沙堤、植被修复和红树林种植等措施,山心沙岛湿地于2022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重要湿地名录,2023年又入选首批国家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如今,山心沙岛已成为自然生态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其优越的生态景观资源为当地群众发展民宿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周边居民从中受益,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漫步于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旁的红树林栈道,海鸟鸣声此起彼伏,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触目可及。随父母从河北唐山迁居防城港三年的尹安旭,是防城港市第四中学的学生,他特别喜欢位于城市核心地带的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防城港太美了,山上有树,海里也有树(红树林),四季常青。住在城里就能看到红树林,看鸟群在海湾自由飞翔,心里特别舒畅。”尹安旭道出了众多新市民的心声。“推窗见绿,临海亲林”的惬意,是人们的向往。守护好红树林,不仅是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更是筑牢人民幸福生活的生态根基。(文:陆飞伶、廖 凌、韦英奇 来源:防城港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