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壮美广西>

惊艳!北海铁山港废弃矿山变 “聚宝盆”,120亩虾塘里捞出新生活

2025-08-15 10:11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昔日的废弃矿山被改造成致富虾塘。梁日盛 摄

站在北海市铁山港区兴港镇旦场村的一处高地远眺,海风拂过,一张张虾塘在骄阳下泛着细碎的银光,蔚为壮观。虾农老陈正忙着向塘中投放饲料,激起的水花引来成群的基围虾争食。而距老陈的虾塘不远处,连片的玉米地挂着长势喜人的玉米棒。谁也想象不到,这里过去是一个个无法确认治理责任主体的废弃矿山。

当地村民说:“因长期露天开采黏土矿和石英砂矿,这里山体千疮百孔,耕地无法耕种,道路坑洼不平,尘土漫天飞扬。”这造成的一个个生态“伤疤"是当时矿区的真实写照。

核查结果显示,北海市铁山港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共有历史遗留图斑31处,涉及修复区矿山22处,图斑面积54平方公里,需要修复区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涉及兴港镇、南康镇、营盘镇共3个镇。

尽管这些矿山在2020年之前已被关闭,采矿许可证也已注销,但由此造成的地质安全隐患、土壤功能退化、水资源破坏、地形地貌破坏、生态退化等问题依旧触目惊心。

2024年8月,受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委托,广西二七二地质队(广西有色勘察设计研究院)对铁山港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通过采取预防控制、保护修复和综合整治措施,有效解决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地灾隐患、占用和损毁土地、生态破坏等问题,使矿山地质环境达到稳定、损毁的土地达到可利用状态、生态功能得到恢复。

据广西二七二地质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队充分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组织精干队伍,通过现场勘查,实地走访群众,因地制宜谋划整治方案,为生态修复“量身定制”方案。

地灾防治方面,针对修复区25—65°不等的裸露残破积边坡,采用削坡+修整坡面+坡脚支挡+截排水沟+植被复绿+监测与管护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地貌重塑方面,对不稳定斜坡和采矿遗留的残山进行表面整形并种植乔、灌、草植被;采取抗滑桩、抗滑锚杆、预应力锚索(桩)、锚杆挡墙或重力式挡墙等措施进行抗滑。同时,设置环形截水沟、排水隧洞、坡体分级排水沟。

植被重建方面,在植被覆盖度低的区域搭配种植乔、灌、草植被;在斜坡坡脚及坡面,种植藤本植物、播撒草籽,选用当地乡土树种和抗逆性能好的树种,增加植被覆盖率。

土地整治方面,在拟修复为耕地的范围内,采用排水沟+土地平整+土壤培肥+种植玉米+监测与管护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同时,就近引用海水,便于农户发展特色农业(如养虾塘)。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工,昔日的“生态伤疤”嬗变为“致富塘田”。已有超过120亩的修复区域已被改造成海水养虾塘,一部分改造好的土地让当地村民种上了玉米、木薯等作物。

夕阳西下,行走在这些老矿区,虾塘的水泵嗡嗡作响,新栽的木薯叶片葱茏,成排的玉米丰收在望,裸露的土地披上了绿装。这些历史遗留矿山经过生态修复正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