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壮美广西>

南国大地的抗日红色指挥部——探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2025-08-12 14:31

来源:​广西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周恩来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居住过的房间(场景复原)。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值班室(场景复原)。  

市民、游客与讲解员激情唱响《大刀进行曲》。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路莫村物资转运站电台室旧址内,讲解员在示范电台的使用。  

在桂林市叠彩区中山北路14号,有一栋看似普通的银灰色老建筑。门楣上,写着“万祥醩坊”四个大字。

这里曾经是一个卖酒的作坊。

它还有一个更为传奇的身份。80多年前,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简称桂林“八办”)就设立在这里。它是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的前线指挥站,被誉为南国大地上的抗日红色指挥部。

现在的小楼门前,车水马龙。正逢暑假,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八路军办事处为何设在桂林?

1938年10月,日寇占领武汉,山河破碎,局势危急。当时,桂林作为广西省会,是连接西南、华南等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政治环境相对宽松。随着战局的变化,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党中央决定撤销长江局,建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同时决定在桂林、重庆等地设立八路军办事处等机构。

1938年11月,桂林“八办”正式成立。它对外称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桂林办事处,实则集八路军、中共中央南方局、新四军驻桂林机构职能于一身,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国统区开展抗日工作的重要堡垒。

办事处租用“万祥醩坊”,正面挂出办事处招牌,另一侧保留房东卖酒的铺面作为掩护通道,巧妙地在反动派眼皮底下开展工作。

记者跟随讲解员李文麒的脚步,走进这座两进三开间的院落。办事处内,14间大小房间,错落有致,设有警卫室、值班室、会客厅等。

李文麒指着一楼警卫室里一辆布满划痕的自行车复制品,语气凝重:“当年,工作人员就是骑着这样的车送信。一路上,他们要与反动派斗智斗勇,想方设法摆脱跟踪。”

二楼有一间看似普通的住房,实则暗藏玄机。这里明面上是工作人员宿舍,实际上是秘密电台室,“发报机分拆后藏在柜子夹层,天线巧妙埋入墙壁,只有在执行绝密任务时才会启用。”记者仿佛听到,这个房间里的电波一次次穿透重重封锁,传递有关抗战的重要情报。

此外,桂林“八办”还在城北铁路旁的路莫村(今灵川县定江镇路西村)以及漓江边的金家村等地,租用部分民房作为办事处的军需物资转运站、电台室、救亡室等。

路莫村既有铁路又有水路,地势开阔、易于疏散,最多时曾住过300多人,因此又被称为“八路村”。叶剑英、叶挺以及化名胡光的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都在此留下革命足迹。

抗战时期,桂林“八办”克服重重困难,筹集并转运了枪支弹药、汽车汽油、棉衣棉被以及医药用品等数百种紧缺物资。路莫村转运站发送了100多个车次,还转运了1000多名中共党员和爱国青年奔赴抗日前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桂林“八办”被迫撤销。它虽然只存在两年零两个月,却出色地履行了使命,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立下了不朽功勋。

1944年11月,桂林沦陷,桂林“八办”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其进行了修缮和保护,1977年成立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如何把桂林“八办”这段红色历史讲好讲活,变得可感可触?

“当年日寇轰炸桂林后,大量书籍、报刊被烧毁,很多抗战时期的珍贵资料在桂林本地几乎绝迹。我们只能从重庆、昆明、成都等地的旧书店一点点‘淘’。”桂林“八办”纪念馆副馆长文丰义回忆,为填补史料空白,纪念馆工作人员踏上了数十年的搜集之路:出差必逛各地旧书店“淘宝”,并留下电话给书店负责人,嘱托收集;全市进行两次大规模历史文化调查,摸清抗战史料、旧址(遗址、遗迹)家底……

目前,馆内珍藏的文物2000余件、文献资料3000多份、历史照片近5000张,纪念馆出版史料著作30多部,设立“抗日烽火映桂林——桂林抗战纪实文物史料陈列”主题展,展陈面积超过4000多平方米。“史料是历史的证据,没有它们,我们讲的故事就立不住脚。”文丰义说。

纪念馆培养了一支优秀的讲解员队伍,多次参加全区和全国性的讲解比赛并获奖。

讲解员李文麒已在这里工作13年。初入职时,李文麒觉得这个工作很容易,“不就是背背讲解词嘛”。一次,有位戎马一生的老军人前来参观,语重心长提示她:“这些都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写就的历史,容不得半点敷衍。”这句话让她深受震动。此后,她深入钻研史料,将革命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讲解充满针对性与激情,“每次讲解,既是对观众也是对自己的深刻教育。”

纪念馆还开展“红领巾讲解员”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到红色故事讲解中,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桂林“八办”旧址,已成为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超35万人次。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在这里,时常响起激昂的抗战歌声。

73岁的老党员尹晓红唱得热泪盈眶:“在这里唱《大刀进行曲》,心里特别震撼,浑身充满力量!”这些经典旋律,早已融入血脉,成为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叠彩区驿前社区紧邻桂林“八办”旧址,每年都组织党员和群众参观,还鼓励居民带孩子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区党委书记唐秀念说:“大家越了解这段历史,就越有热情宣传,让更多人明白和平的珍贵。”

“以前只知桂林山水美,如今才懂这里更是一座抗战之城。”福建游客魏金鑫参观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桂林“八办”路莫村电台室旧址的留言簿上,写满了中外游客的心声。广西师范大学学生留下“一颗红心永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刚劲字迹;越南留学生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爱国情深连四方”的跨国感言。

路莫村所在的定江镇,高铁、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桂林高铁经济产业园在这里落子,企业生产忙碌,物流车辆穿梭……昔日的“八路村”,在新时代书写发展新篇。

“滴哒!哒滴滴滴!……”当年电台室的发报声,仿佛从未停歇。这是先辈对振兴中华的呐喊,更是激励后人奋进的鼓点。记者 伍永志  郑柳芩 傅清龙/文    游拥军/图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