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壮美广西>

融水贝江:从“竹排”记忆到苗寨新韵

2025-08-11 16:43

来源:中国网广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作为电影《闪闪红星》的取景地之一,早在1974年,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贝江,就成为镌刻在国人记忆中的山水符号。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那条蜿蜒曲折、风光旖旎的贝江发生着怎样的新变?古老的吊脚楼间,又流传着哪些苗寨传说?

image.png

蜿蜒曲折、风光旖旎的贝江。(梁永艺  摄)

贝江安澜守护幸福苗乡

作为柳江支流,贝江发源于桂黔交界的九万大山,汇集数十条支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融水县五个乡镇,在距离县城7.5公里处汇入融江。融水县河长办综合股股长邓园园介绍,因融水县河西老城区地势较低,2020年以前,贝江水患频发。每逢强降雨,洪水漫进部分百姓房屋,威胁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安全。

image.png

落久水利枢纽工程。(梁永艺  摄)

转机始于2016年10月,为完善柳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同时提高融水县、柳城县及沿江城镇的防洪标准,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在贝江开工建设。该工程位于新安村长赖屯贝江河上,是柳江防洪控制性工程重要工程之一,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供水、发电等作用。经过五年建设,该工程于2021年投入使用并发挥效益。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与柳江上游的洋溪水利枢纽联合调度,堤库结合,可使柳州城市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据悉,今年6月15日以来,因持续强降雨与上游来水叠加,柳州市辖区内中小河流纷纷超警,防汛形势十分严峻。6月19日至8月2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科学统筹调度落久水利枢纽,共精准执行各类调度指令共计23次,其中8次为防洪调度指令,成功拦蓄洪水超2亿立方米,与柳江干流洪水过程错峰,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同时,为积极配合柳州市环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先后执行应急调度15次,累计向受影响区域下游有序补水超1亿立方米,为保障柳州市、融水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区域生态环境稳定筑牢坚固屏障。

2018年,安澜贝江的生态治理也随之拉开大幕。广西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后,融水县迅速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纵深推进河湖“四乱”问题整治。在县水利局、河长制办公室的支持下,新安村长赖屯实施两期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沿岸水上农家乐全部动员上岸。“当时仅在贝江新安村长赖屯段沿岸,就有十几家水上农家乐,油污直排入河。”邓园园说,“我们挨家挨户上门劝导,花了几个月才完成这项工作。”

新安村的脱贫户何汉辉做水域巡查员已五年时间,每周他都带上垃圾袋,划着自家小船,在落久水利枢纽下方的库区巡河。为护贝江水清,新安村除村级河长定期巡河外,还在每一段水域设立水域巡查员,而像他这样的巡河员,在贝江段共有143人。他们不仅清理垃圾,还记录水质变化,及时上报异常情况,确保贝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产业转型书写苗寨新篇

“贝江河,水穹弯,七十二潭三十六个滩”,正如民歌所唱,贝江因其丰富的水位落差形成众多激流险滩和平静深潭。上世纪90年代起,贝江的秀丽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他们既能在贝江体验竹筏漂流,也能看苗族民俗表演、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从那时起,我们村的旅游业态渐渐兴起,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融水镇新安村总党支部书记、贝江新安村段河长韦建桥回忆道。

位于融水县融水镇东北面的新安村,群山环抱,贝江穿村而过。村里1400多名苗族群众在此繁衍生息,占全村人口37%。新安村长赖屯是典型的苗族村寨,民风淳朴,继承和发展了苗族芦笙踩堂、斗马等传统娱乐活动,曾组建芦笙表演队、龙舟队,因距离县城只有6公里,在落久水利枢纽建成以前,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旅游村。

然而,落久水利枢纽工程在解决“水患”难题的同时,也为新安村的发展带来新挑战。随着水位上升,曾受游客青睐的竹筏漂流线路逐渐被淹没,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新安村走上“靠山吃山”的产业发展新路。

image.png

水融香茶厂茶叶种植基地。(梁永艺  摄)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新安村的真实写照,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和优质水资源,该村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茶叶种植、桑芽菜种植、生猪养殖及林下草珊瑚种植等多个产业。其中,该村引进的水融香茶厂共有茶叶种植基地508亩,带动村民务工129人。该茶厂负责人梁传顺介绍,自2016年起,茶厂打造集茶叶加工、旅游研学、茶园民宿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走上“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目前茶厂年产值超100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0万元以上,还辐射带动融水县四荣乡、安太乡、安陲乡等周边1200多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今年,由新安村村委委员韦武希牵头成立的春英农业合作社,还承包了500亩林地种植4万株油茶,预计三年后丰产期,亩产值可达4000元。”该村第一书记黄子千介绍说。

新安村的蝶变只是贝江流域的一个缩影,目前,流域内各乡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香芋、香鸭、野芹菜、食用菌、矿泉水等产业纷纷兴起,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的复合型产业结构,为贝江沿岸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非遗技艺传承贝江文脉

融水苗族自治县第三小学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韦晓春正在剪出一幅壮美的“贝江生态图”,画面中,落久水利枢纽下的贝江两岸,产业兴旺,龙舟竞渡,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图景在她指尖渐显。

image.png

韦晓春正在剪“贝江生态图”。(梁永艺  摄)

韦晓春说,外婆家就在贝江畔的四荣乡,6岁时,她就跟外婆学习在苗服上绘图案、做剪纸,这一剪就是几十年。“苗族有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比如苗歌擂台、斗马文化、芦笙节等等,作为苗家女儿,我希望用剪纸讲述和传承苗族文化。”韦晓春说,除在小学开设剪纸美术班,她目前已累计培训成人学员2000余人。

image.png

苗族银饰。(梁永艺  摄)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石健伟是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他决定返乡创业。“银饰是苗族传统服饰的核心组成部分,融水县又是‘百节之乡’,银饰的佩戴率非常高。”石健伟说,作为苗族传统中,只传给男丁的银饰锻造技艺,蕴含了很多苗族传统文化,他要将这一使命传承下去。

如今,他在专注于通过研学基地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同时,还成立公司,通过自媒体、电商直播推广苗族银饰,目前,公司已为该县提供80多个就业岗位,且产品远销东南亚以及国内的多个旅游城市。

在融水县,赛龙舟是最受群众喜爱的水上运动,而以贝江命名的“贝江龙舟队”更是凭实力“出圈”。这支由贝江两岸各族群众自发组建的队伍,不仅多次代表柳州市征战自治区及全国赛事,更成了宣传贝江文化、守护贝江生态的“活名片”。

从河湖治理到产业转型,从生态治理到文脉传承,贝江的蝶变背后,是河长制的坚实守护。贝江流域34名三级河长常态化巡河护河,推动“四乱”整治落地见效。2020-2024年,贝江国控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融水县河长制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肖绍珍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深化“巡河、护河、治河”全链条管理,推动贝江生态治理与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完善“河长制+”长效机制,让贝江这湾碧水永远清澈,让沿岸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文:黄露、陈惠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河长制办公室)

【责任编辑:沈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