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首个移植术后随访门诊落成 为“慢性排异”患者带来福音
7月25日,广西首个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规范化管理示范中心正式设立,同时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门诊(下称“随访门诊”)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落成。随访门诊将围绕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这一常见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症,针对术后随访管理困难、并发症诊治不及时等核心痛点,通过早筛、早诊、早治的策略,以及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流程,帮助患者更早拥抱移植后高质量生活。
近年来,我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呈现“井喷式”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达10%,2023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量更位居全球第一。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规范化管理示范中心揭牌仪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级教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常务委员赖永榕教授说:“广西的干细胞移植数量排在全国前十,移植数量多相应增加了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门诊落地后,我们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贯穿诊前、诊中、诊后的系统化、规范化全病程管理帮助,个体化地对每一位患者制定治疗和随访方案,让他们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我院会持续秉持开放交流的发展态度,积极分享院内移植先进经验,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助力提升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管理体系水平。”
cGVHD俗称“慢性排异”,30%-70%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术后会发生慢性排异,常累及皮肤、指甲、口腔、眼睛、关节筋膜或骨关节、胃肠道、肝脏、生殖器等多个组织和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晚期非复发性死亡的首要原因。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兼血液党支部书记刘容容教授强调:“慢性排异的管理关键在于‘早’,一是强调早筛、早诊、早治;二是尽早实现并维持免疫稳态和预防纤维化。维持免疫稳态不仅能够控制慢性排异进展,还能降低原发肿瘤复发的风险。”
数据显示,当前超过一半的慢性排异患者在接受一线标准治疗后,仍需二线或更后线的治疗,患者对于更具有针对性的创新疗法存在巨大的需求。
刘容容教授说,初始治疗如未能达成治疗目标时应考虑及时的治疗方案切换,一般6-8周一线治疗无效后就会考虑使用二线治疗方案,以降低疾病反复与进展风险。
目前二线治疗有甲氨蝶呤、吗替麦考酚酯等传统药物,近年来也出现JAK抑制剂、BTK抑制剂、ROCK2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刘容容介绍说,ROCK2抑制剂具有恢复免疫平衡并预防与逆转纤维化的双向机制,在现有治疗目标下,更符合患者规范化管理的需求。今年相关指南也将ROCK2抑制剂、甲氨蝶呤等列为慢性排异二线治疗I级推荐。随着新版医保目录的落地,此类创新疗法正惠及更多患者。
赖永榕教授表示,新门诊投入使用后,将进行针对性的随访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围绕全程诊疗节点进行赋能,并打通线上、线下壁垒,从而给予慢性排异患者全病程规范管理,并为科研转化提供长期随访体系支撑。(来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