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壮美广西>

广西艺术学院学子“三下乡”:形式多样的美育元素助力乡村振兴

2025-07-28 14:28

来源:中国网广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45名师生组建“薪火赓续乐行志清”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荷声共语乐行志清”乡村振兴促进团、“文明暖心乐行志清”社会服务践行团,兵分三路,带着乐器、画笔和满腔热情,扎进南宁、凭祥、贵港等6个县(市、区)的12个村镇,用8天时间把一场场“流动美育课堂”送到村民家门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文艺惠民演出、推广普通话、乡风文明建设等系列活动。

“没想到在家门口也能听音乐会!”村民黄大姐开心地说。“薪火赓续乐行志清”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在南宁兴宁区昆仑镇、五塘镇、江南区苏圩镇、凭祥市柳班村、龙州县水口镇、贵港市覃塘区及港北区根竹镇新民村等多地,开展了四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六场文艺惠民演出及三场音乐课堂支教活动,演出以艺术为桥梁连接历史与当下,在歌声里回望历史,在欢笑中珍惜当下。《奔跑的青春》踏响时代节拍,男生小组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再现烽火岁月的不屈信念,配乐诗朗诵《不朽》则以声为笔,铭刻英雄史诗,原创舞蹈《古韵香火球》以灵动身姿续写八桂文脉。

image.png

实践团在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五塘社区开展首场文化惠民演出。(广西艺术学院供图)

“荷声共语乐行志清”乡村振兴促进团以推广普通话为核心纽带,将语言文明传播与乡村文化建设、教育帮扶深度融合,前往贵港市覃塘区街道、三里镇、蒙公镇、东龙镇、荷美覃塘旅游景区、港北区银竹镇等多地,通过创新运用音乐教学法进行声、韵母拼读教学,并融合美育、语言表达与乡土教育,与留守儿童展开“一对一诵读中华经典”、以画笔描绘家乡并用普通话深情讲述画中家乡、普通话发音训练及绕口令挑战赛等;与村民开展针对性推普宣讲;以“推普+文旅”融合路径,与乡村旅游区从业人员深入调研与宣传推广。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年担当,不仅让普通话成为乡村连接外界的“通用语”,更让语言文明成为滋养乡村精神风貌的“营养液”,为高校服务基层、助力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image.png

实践团在覃塘街道布山移民安置小区“红石榴”农家书屋开展“一对一”诵读指导。(广西艺术学院供图)

“文明暖心乐行志清”社会服务践行团聚焦乡风文明交流、留守儿童关爱、文旅融合发展三大核心需求,先后深入覃塘街道布山移民安置小区、三里镇罗村、蒙公镇蒙公村、东龙镇东龙社区及大郭村等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面向留守儿童、村民、基层干部等群体,通过座谈与宣讲助力乡风文明,为移风易俗注入青春活力;以音乐、绘画等多元公益关爱留守儿童,提升其素养与自护能力;聚焦荷花文化 IP调研,为文旅升级贡献青年方案。团队以艺术为媒,以实践为基,致力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覃塘区注入了青春活力与文明新风,助力这片荷韵飘香的土地绘就更富魅力、更显文明、更具活力的振兴画卷。

image.png

实践团在三里镇深入村民家中开展“移风易俗”入户宣讲。(广西艺术学院供图)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通过文艺汇演、艺术支教、文化调研、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来源:广西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