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十七中:十五年锻造 “成长合伙人计划” 育人品牌
桂林市第十七中学的模拟法庭里,高二学生小林敲响法槌,宣读判决书。旁听席上,他的父母,一对常年在外务工的夫妻,正密切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父母的到场让小林看起来显得自信又淡定。这一幕,出现在学校与桂林市检察院共建的“法治实践周”里。
五年前,这样的场景还只是奢望。家长频繁投诉学校活动“耽误学习”,企业抱怨学生参访沦为“拍照打卡”,像小林这样的留守儿童,正因情感缺失蜷缩在自卑的角落。
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桂林市十七中学供图)
如今,这场持续十五年的教育变革,正让家庭、学校、社会从“互相推诿”的泥潭中走出,迈向“生态共生”的新图景。
2010年,桂林市第十七中学秦丽霞老师调研时,一组数据像针一样刺痛了她:52.04%的进城务工子女存在心理孤僻,63%的家长认为“教育仅是学校责任”,家校矛盾投诉年均 120起。更令人揪心的是,一项关于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显示:父母“拒绝型”“过度保护型”教育,使学生人际困扰率飙升 35%。
秦丽霞在报告中直指核心矛盾:角色混乱与资源碎片化。当社会适应力危机与系统失效叠加,协同育人陷入僵局。
社区交流活动。(桂林市十七中学供图)
2010年,一场以“松散耦合”为核心理念的变革在桂林市十七中学悄然启动。这一源自工程学的理论,简单说就像齿轮既保持独立转动,又能精准咬合传动。团队将其迁移到教育领域,构建出“独立运行 -动态耦合 -生态共生”的三阶进化模型。
第一阶段:划清边界,筑牢制度基石(2010-2015):《家校社职责公约》明确“三做三不做”:家庭聚焦情感支持,比如每周记录留守儿童“亲情热线”的聊天关键词;学校推进非教育职能剥离工作,专职开展心理筛查,年均检测 1800人次;社会按需提供场景化服务,像法院定期开放模拟法庭。三级家委会层层落地:班级、年级、校级家委会有序运转,家长代表能直接参与学校规划审议。
第二阶段:数字赋能,实现接口标准化(2016-2020):危机预警中台整合心理量表与学业数据,能自动触发联动机制。有个典型案例:一名高二学生因成绩焦虑,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达 61分,系统立即启动“学校评估→家庭共情训练→社区咨询”链条。系统自动推送“家庭共情训练指南”,妈妈学着用“我看到你最近总熬夜刷题”代替“别整天玩手机”,3次干预后,学生SAS评分降至48分,学习效率提升70%。
进社区开展讲座。(桂林市十七中学供图)
与此同时,资源超市平台上线。法院上传“法治实践周”活动计划,学校按课程表匹配班级;企业定制“职业体验日”标准化流程,从安全须知到任务清单一目了然。
第三阶段:生态共生,孵化自组织(2021-2025):家长自治委员会策划的“亲子阅读挑战赛”“家风主题班会”,主导项目占比达 70%;社区心理服务站、企业导师团等组织纷纷涌现,自主对接学校需求;《家校社协同育人操作手册》已在一个县域和 7所学校推广,其中 3所获评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
围绕社会适应力培养,学校孵化出特色品牌“成长合伙人计划”,聚焦三大能力提升。人际沟通方面,通过角色扮演化解冲突,有学生曾因误会与同桌冷战两周,在“冲突调解工作坊”后主动递出写着“那天我语气太冲了”的纸条,学生社交回避行为减少60%;职业探索方面,“课程 +参访 +访谈”闭环模式,让学生升学就业匹配度提升 55%;压力管理方面,《高考减压团辅教案》帮助学生成绩波动率降低 40%。
如今,小林的教育案例入选广西中小学家庭教育主题活动优秀案例。贺州一中引入该模式后,获评“自治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成果辐射7所学校。家长反馈,“孩子现在遇到问题会好好说,家庭矛盾少多了”。
尽管成果显著,团队仍清醒认识到瓶颈。数字化平台需强化智能分析能力,让干预更精准;乡村协同育人模式亟待探索,资源整合难度更大。
未来方向已然明确。“要让城市里的协同智慧,顺着网线走进乡村教室,构建‘云平台 +区域联盟’系统,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让城乡教育共享协同红利。”秦丽霞说。(来源:桂林市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