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壮美广西>

南方开启“高热闷蒸”模式,特殊群体如何应对三伏天

2025-07-21 11:26

来源:中国网广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三伏天到来,南方天气开启“高热闷蒸”模式。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中医理论来说天阳最强之时(即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是引阳补虚、消阴散霾的最好时机。7月18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从中医的角度,重点介绍三伏期间健康养生、疾病防治有关情况。其中,还提到了中老年人、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需如何应对三伏天。

发布会现场。(丁兆金 摄)

《黄帝内经·素问》有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三伏天作为夏季的“极热时段”,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长夏”,对应五行属“土”,与人体“脾”密切相关。此时天地阳气最盛,人体阳气浮于体表,而脾胃阳气相对虚弱。广西高温高湿,湿邪易困脾,导致“湿热内蕴”——这正是三伏天易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腹泻、皮肤湿疹等问题的根本原因。

概括来讲,三伏天的养生核心主要有三点:一是顺应阳盛、借势养阳。夏季人体阳气外浮,体内“伏寒”易被激发,此时通过中医手段(如敷贴、艾灸)可温通经络,驱散体内寒邪。二是健脾祛湿、化解内困。湿热困脾是广西三伏天的“健康大敌”,需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强健脾胃,促进湿气排出。三是防微杜渐、冬病夏治。针对冬季易发作的慢性疾病(比如哮喘、鼻炎、关节痛),三伏天是中医“冬病夏治”的黄金期,也是顺应自然、调理体质的关键时段。

中医讲“药补不如食补”,结合广西气候与居民体质特点,三伏天的饮食需紧扣“健脾、祛湿、清热”三大目标,以饮食养生为法,药食同源,健脾化湿。在起居养生方面,需顺时调神,护阳避湿。运动养生则要轻缓适度,避免大汗伤津耗气。

“三伏贴”特色疗法是在全国范围广受喜爱的特色中医疗法,在广西开展了多年,基于冬病夏治、精准调理的中医理念,遵循温通经络、驱散内寒的治疗原则。坚持“三伏贴”特色疗法,能达到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消化系统疾病如虚寒性胃痛、腹泻,骨关节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老寒腿等疾病的效果,调理畏寒怕冷、易感冒的“阳虚体质”等。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三气养生操功法。(唐志强 摄)

除了广为人知的三伏贴,中医“冬病夏治”还包含多种特色外治与内服手段,核心均是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的“天时”,通过温补阳气、驱散寒邪,从根本上改善“冬病”(也就是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的体质基础。常可采用艾灸疗法、中药药浴/熏洗、穴位注射、内服温阳方、拔罐/刮痧等治疗方式。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特色建设科主任梁明坤认为,三伏天更应多关注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问题。

中医认为年老体衰,脏腑功能衰退,尤其脾肾阳虚或气阴两虚者多见,正气不足,抵御暑湿邪气能力差。

(一)重中之重是避暑降温,建议避免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居家保证通风,早晚凉爽时开窗,合理使用空调或风扇,空调温度设定在26℃-28℃,避免直吹,穿着宽松透气浅色衣物。

(二)主动、足量、科学饮水。即使不渴也要定时、少量、多次饮水,以白开水、淡茶水为佳。在出汗较多时,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食疗上可饮用生脉饮益气养阴生津、酸梅汤生津止渴、绿豆汤清热解暑,脾胃虚寒者少加或不加绿豆,可加陈皮。

(三)清淡饮食,顾护脾胃。饮食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果,如冬瓜、丝瓜、黄瓜、苦瓜、西瓜皮解暑利湿,适量优质蛋白,如鱼、蛋、豆制品。避免油腻、辛辣、生冷,冰镇饮料、冰淇淋易伤脾阳。中医强调醒脾化湿,可食薏米赤小豆粥健脾利湿、山药粥健脾益气。

(四)保证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激动。如有身体不适,立即就医。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更易吸热和散热,新陈代谢旺盛产热多,出汗调节能力相对差。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尤其脾常不足,易被暑湿所困,应严格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尤其避免阳光直晒婴儿车。外出时,应做好防晒准备(帽子、防晒衣、遮阳伞)。三伏天应为小朋友创造凉爽环境,居室通风降温,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7℃-28℃,避免风口直吹,注意腹部保暖。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爽,预防痱子。

(2)科学补充水分,鼓励孩子多喝白开水、少量多次。母乳喂养婴儿按需喂养即可。可适量饮用绿豆汤、冬瓜汤、西瓜汁。避免含糖饮料和冰镇饮品。饮食清淡易消化,保证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果。食物要新鲜、卫生,严防食物中毒和急性胃肠炎。避免油腻、煎炸、过甜食物。可适当食用荷叶粥、小米粥健脾养胃。

(3)穿着方面,宜穿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出汗后及时擦干或更换衣物,避免着凉。还应密切注意孩子精神状态、食欲、体温、出汗情况、大小便,警惕烦躁哭闹、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发红、尿量减少、发热等中暑或脱水迹象。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三伏天要加强防护,做好疾病控制是基础。

(1)严格遵医嘱规律用药。这是重中之重。绝不能因天气不适而自行减药、停药。三伏天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期,降压药、冠心病用药等必须按时按量服用。还应加强病情监测,增加血压、血糖、心率、体重等的监测频率。认真记录,发现异常波动,如血压过低或过高、血糖控制不佳、心慌气短加重、水肿等,及时就医。

(2)格外重视避暑、补水、休息。慢性病患者比健康人更需注意避免高温高湿环境,保证充足水分,保证良好休息和睡眠。心衰、肾病患者需限水,应根据病情咨询医生饮水量。

(3)饮食管理应个性化。

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低盐、低脂饮食,注意血压的监测。

②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保证水分。水果摄入需谨慎,注意监测血糖。警惕因食欲不佳而减少进食导致低血糖,或因贪凉进食过多水果/冷饮导致血糖升高。

③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清淡饮食,避免产气食物(如碳酸饮料),保证营养支持。注意空调温度,避免过冷诱发咳喘,保持空气清新(避免二手烟、油烟)。

④肾病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控制水、盐、钾、磷、蛋白质的摄入量。

慢性病患者在控制好原发病和坚持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可在中医辨证指导下,考虑运用中药或食疗进行辅助调理。气阴两虚明显者,可考虑生脉饮类方。湿热内蕴明显者,可考虑清暑益气汤、藿香正气类。脾虚湿困者,可考虑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方法,采取积极主动的防护措施,特殊人群也能在三伏天里安然度夏,最大限度地减少健康风险。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务必及时就医咨询。(唐志强)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