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壮美广西>

满载而归!北海今年最后一批过冬金鲳鱼开捕

2025-07-11 11:35

来源:广西新闻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7月7日下午3时许

这个金鲳鱼养殖基地沸腾了

只见工人们有的在拉网

有的在操作吊机

一网网活蹦乱跳的金鲳鱼从网箱送进捕捞船

这是北海今年最后一批过冬金鲳鱼开捕

为了亲历北海今年最后一批过冬金鲳鱼的开捕,记者于当天中午11时30分左右跟随捕捞船从南中心渔港出发。当天实施捕捞作业的养殖基地是距离南中心渔港西边约10海里的北海海联岛水产品有限公司(下称“海联岛”)金鲳鱼养殖基地。海联岛总经理李海锋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该公司今年一共有86口养殖金鲳鱼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可收成,预计年产量约3000吨,总产值约1亿元,其中近40%为过冬金鲳鱼。

海面上的金鲳鱼养殖网箱。

“过冬金鲳鱼是指通过晚放苗、分批放苗等方式,使金鲳鱼在入冬时体重达到0.15至0.4公斤的规格,来年再饲喂一段时间达到上市规格的鱼。相比普通金鲳鱼,过冬金鲳鱼在经过寒冬的‘锻炼’后,活力更足,生命力和耐运输性更强,市场经济价值也更高,深受北美洲、东南亚等地区消费者的青睐。”李海锋说,此次捕捞的过冬金鲳鱼就是去年7月投放的苗,现在已达到均重0.6公斤/条,目前收购价36元/公斤,价格较去年有所上涨。

工人和捕捞船靠近网箱,准备实施捕捞作业。

下午3时许,捕捞作业正式开始。工人们分工合作,有的跳上网箱开始拉网,有的拉起缆绳将船和网箱固定在一起,有的操作吊机吊起捕捞网兜……蓝色的海面沸腾了,一网网活蹦乱跳的金鲳鱼被一一送进捕捞船上的网池。经过3个多小时的捕捞,当天8500公斤的捕捞目标顺利完成。

随着网兜收紧,金鲳鱼在水面翻腾。

吊机在工人配合下从网箱内捕捞金鲳鱼。

捕捞船满载而归,回到渔港码头已是晚上9时许,早已等候在岸上的工人随即开始卸货。根据客户的需求,工人们对上岸的金鲳鱼进行分类处理,有的进行打氧、装活鲜车,有的被立即放入冰鲜池,进行冰鲜处理后再分正次鱼装箱装车。经过一个通宵的装卸处理,次日凌晨4时许,这批渔获顺利交付给客户。

工人配合吊机将金鲳鱼捕捞上船。

捕捞上船的生猛金鲳鱼。

记者从海城区海洋局了解到,今年海城区共有4家金鲳鱼养殖企业,金鲳鱼养殖网箱170口,每口网箱产量约5万公斤。近年来,海城区加强规划引领,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并将深水网箱建设和海洋牧场建设等设施渔业相关补助政策落实到位,2020年以来累计争取财政补助资金约1.08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有效带动海水养殖业的积极性和养殖户的生产效益。

为保障养殖企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市财政局在已推出商业性金鲳鱼价格指数保险的基础上,加快研发金鲳鱼价格指数保险市县险种,引入财政资金,有效缓解养殖企业资金压力,避免因价格波动导致的经济损失。同时,通过“实验室+保险”的合作模式,促进养殖企业行业发展,2024年,全市新增底播养殖面积2.58万亩、新增重力式网箱122口标准箱。

采访手记:

这口鲜,来之不易

从出海到养殖网箱起网,再到收鱼返航,看似简单的流程,真正执行起来却耗时近10个小时。这次“简单”的出海捕捞作业,也让我对“粒粒皆辛苦”有了切身体会。

7日中午11时30分许,我来到南中心渔港上船时,工人们都在睡觉。船长告诉我,前一天晚上大家忙了个通宵,所以这一路先让他们休息,因为晚上又得通宵。

两个小时后,我们抵达距离渔港西边约10海里的养殖基地。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前期准备,下午3时,船长一声招呼,6名工人立即“弹射”起床,抓起衣服一套就快步走上甲板各就各位。

突然一阵风浪来袭,网箱颠簸幅度逐渐变大,吊机上的钩子也被刮得一直在半空中大幅旋转。捕捞队长一边大声吼着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一边指挥吊机操作员收回钩子。下午4时许,风浪渐小,捕捞作业得以开始。几名工人所站的位置正好是船舱网池的溢水口附近,船身每摇摆一次,大量的海水从他们头顶倾盆而下,但他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一抹脸又继续工作。

晚上将近7时,船上扩音器里传来捕捞队长如释重负的声音:“1.7万斤,够数了,兄弟们收工!”伴着最后一抹晚霞余晖,捕捞船满载而归。

这次近10个小时的出海捕捞,在我看来已经是难度、强度都较高的作业,但在工人们眼中只是“小意思”,属于“常态化工作”,而船长那一句“台风前抢收和冬天捕捞,那才难熬”,更是让我对渔民们肃然起敬,也认识到餐桌上那句“光盘行动”的分量——那盘被我们5分钟吃完的鱼肉背后,是10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辛与汗水,是养殖户一年里日复一日的投喂,更是渔民们对海浪的无畏。

【责任编辑:曹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