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多彩的壮族文化》新书发布 探索“阅读+实践”研学新模式
5月18日,正值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应与时代共振。广西民族博物馆借此契机,与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在馆内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推出新书《探寻多彩的壮族文化》,以书籍为桥搭建起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平台。
《探寻多彩的壮族文化》展览区。(戴敏玥 摄)
《探寻多彩的壮族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绘本的分册之一,是广西民族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耗时数年打造的“纸上博物馆”——书中不仅串联起80万年前先民手斧、新石器时代大石铲等历史遗存,穿插壮、汉、瑶、苗、侗等民族互动场景,更以壮族孩童“贝博”“达侬”的视角,全景式呈现龙骨水车机械原理、干栏式建筑生态智慧等生产生活场景,将“三层楼”服饰、绣球等实体文物转化为可阅读、可互动的文化符号。这种从“文物陈列”到“文化叙事”的跨越,既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对“在快速变化社会中守护文化身份”的回应,更是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绘本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嘉宾与研学学生合影留念。(广西民族博物馆供图)
发布会后,中小学生代表参与的研学活动成为新书价值的延伸实践。中小学生们首先跟随书中线索探访,在铜鼓、干栏式建筑模型等馆藏文物前,印证书中关于“历史实证”“工程智慧”的知识点;随后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制作微型模型、折叠折纸,通过动手实践理解书中“纸上机关”背后的物理原理与文化象征。这种“阅读—观展—实操”的立体体验,既呼应了书中“立体页、翻翻页”的互动设计理念,更让古老文化从静态展品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的活态体验,引导青少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动传承者。
中小学生跟随书中线索参观。(戴敏玥 摄)
中小学生学习制作折纸模型。(戴敏玥 摄)
在“快速变化社会”的语境下,此次活动提供了双重启示:一方面,以《探寻多彩的壮族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载体,展现了博物馆通过内容创新激活文物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新书发布+研学活动”的组合,构建了“知识传播—实践体验—价值认同”的完整链条,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拓展提供了范本。正如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所揭示的,博物馆的未来不仅在于守护文化遗产,更在于以创新姿态推动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而《探寻多彩的壮族文化》的诞生与传播,正是对这一命题的生动诠释。
新书《探寻多彩的壮族文化》的发布,既是广西民族博物馆携手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对国际博物馆日的献礼,更是其在文化传承之路上的重要坐标。当古老的壮族文化以立体书页翻开,当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触摸历史,广西民族博物馆正以“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姿态,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锚定文化传承的永恒价值。(戴敏玥 来源:广西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