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赋能美育课堂共绘“智绘未来”新范式
为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2025年5月14日,桂林市第十一中学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研讨盛会——桂林市基础教育首批名师工作室“AI美育新范式课堂”研讨活动。此次活动由粟芳名师工作室牵头,汇聚桂林市美育骨干教师,活动以“AI技术与美术教育深度融合”为主线,通过课例展示、专题讲座、教研沙龙等形式,共同探索新时代美育教学的“变”与“不变”,为桂林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赋能的新动能。
锚定“智绘”新航向
用AI破解传统美育痛点
桂林市第十一中学党总支书记蒋朝国、桂林市第十一中学副校长秦柔、桂林市师培中心办公室负责人查彬、桂林市恭城中学副校长贝为丽和桂林市龙胜中学副校长罗丹梅参加此次活动。
交流照片。(王晚 摄)
活动伊始,桂林市师培中心办公室负责人查彬以简短讲话为活动开篇:“AI美育不是技术堆砌,而是要让桂林的山水之美、非遗之韵借科技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她强调,作为首批名师工作室,肩负着探索“致远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使命,“既要敢用AI破解传统美育的痛点,更要守住‘以美育人’的初心——让每个孩子在数字时代,既能掌握科技工具,更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课堂展新貌
AI赋能纹样设计,传统与科技共舞
“同学们,猜猜看,这些精美的壮族刺绣纹样,如何用AI技术‘再生’出新的图案?”桂林市第十一中学叶梓言老师的课堂上,一块电子屏化作“魔法画布”,传统纹样在AI算法的驱动下不断变幻,引得学生们阵阵惊叹。这堂融合了非遗元素与AI设计的展示课,以“纹样的历史与创新”为主线,带领学生从桂林本土的桂绣、石刻纹样中提取元素,通过AI绘图工具进行二次创作。
叶梓言老师的课堂。(王晚 摄)
课堂上,学生们手持画笔,借助AI绘图工具和个性刺激灵感,并通过白瓷盘把作品呈现出来。科技与美术的碰撞,使得艺术不再局限于画布,而是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思维碰撞:专题讲座揭秘
教师角色转型与课程信息化密码
平乐县昭洲中学潘璐琪老师的《AI时代美术教师的角色转型》讲座,以一组数据引发思考:“当AI能完成基础绘图、创意设计,美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她提出,教师应从“技能传授者”转变为“审美引导者”“创意孵化者”,重点培养学生的“AI思维”——即“人机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与文化感知力。“就像画家手中的笔,AI只是工具,而赋予作品灵魂的,永远是人的情感与思想。”潘老师的金句赢得满堂掌声。
潘璐琪老师讲座。(王晚 摄)
桂林市国龙外国语学校王臻老师则带来“干货满满”的《课程信息化与基础精品课制作心得分享》。他结合自己荣获市级精品课的经验,从选题策略、镜头语言运用到 AI辅助剪辑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了“精品课诞生记”。“信息化不是‘花架子’,而是让教学重点更突出、让学生理解更直观的‘脚手架’。”王老师展示AI生成教学动画片段,让教师们直观感受到技术如何化抽象为具象。
沙龙论道:当非遗美育遇上 AI,如何守正创新?
在粟芳老师主持的研讨环节,一场关于“技术与艺术本质”的灵魂之问掀起思维风暴:“AI生成的作品,算不算真正的艺术创作?”“非遗传承中,过度依赖技术会不会丢失手工温度?”尖锐的议题如投石激浪,瞬间点燃全场教师的思辨热情。
老师们进行交流。(王晚 摄)
老师们在交流中形成共识:AI美育新范式的核心始终是“人”的成长——技术是延展创作边界的工具,美育是滋养心灵的土壤。
粟芳老师总结。(王晚 摄)
最后粟芳老师总结道:“既要善用AI解锁传统美育的无限可能,更要守住“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初心,让科技赋能的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触摸文化根脉、培育审美人格的阶梯。”此次探索,既是一次技术赋能的课堂练兵,更是一场回归教育初心的精神洗礼。(文:唐志强、欧阳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