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打好抗旱攻坚战 严防“旱涝急转”
205年5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广西防汛抗旱工作情况。据介绍,广西抗旱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由于接下来将有一次比较大的降雨过程发生在桂东北地区,需要同步严防洪涝灾害的发生。
发布会现场。广西发布供图
据介绍,2024年,广西经历了十分严峻的洪涝灾害考验,先后遭遇17轮致灾暴雨和3个台风影响,汛期平均降水量为1995年以来最多,达到1507.6毫米,有156条河流发生超警戒以上的洪水,主要江河出现9次编号洪水,桂林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大洪水,近200个地下空间受淹。台风“摩羯”给广西带来了229亿立方米的总水量,导致郁江、左江及支流明江全线超警。全年水旱灾害共造成424.1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28.9亿元。
去年秋季以来,广西出现了秋冬春连旱的罕见天气,目前共造成14市85县(区)238.2万人受灾,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累计27.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33.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2亿元。
面对罕见旱情,广西奋起抗旱:一是高位推动部署。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批示指示,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全区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等专题研究部署抗旱工作,自治区指挥部派出工作组分赴14个市指导开展抗旱工作;二是及时启动响应。自治区指挥部两次组织抗旱会商研判,根据形势及时启动自治区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和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应急响应。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和相关市县也积极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全力做好抗旱减灾、救灾救助相关工作;三是强化抗旱合力。应急管理、水利、消防救援等部门落实应急抽送水7910吨。水利部门新增恢复灌溉面积5.1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约70万亩。气象部门组织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超9亿吨,影响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自治区财政、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部门积极争取并发放抗旱救灾资金共4386万元。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最大限度实现保供保灌,减少了灾害损失。
按照天气预报,5月9日,广西有一次比较大的降雨过程,特别是在桂东北地区,因此严防洪涝也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总体来看,广西防汛抗旱主要面临四大风险:
一是“旱涝急转”风险。去年11月至今,广西平均降水量122.4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近七成,前期干旱造成山体岩石和土壤的稳定性降低,后期降雨迅速增加,易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
二是“外洪内涝”风险。汛期江河洪水态势总体偏差,主要江河出现超警洪水的可能性大,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部分城市洪涝统筹、联排联调能力不足,乡村抗洪基础能力弱,有可能引发外洪内涝。
三是“地质灾害”风险。全区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大,80%集中发生在主汛期,一些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具有不确定性,夜间出险防范难度将更大。
四是“风暴潮叠加”风险。预计影响广西的台风有4—5个,出现较大天文大潮9次,沿海风暴增水过程多,一旦出现强风、暴雨、天文潮与风暴潮碰头叠加,将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威胁。
广西各级有关部门已经针对目前的防汛抗旱形势作出部署。一是健全机制。自治区层面,整合设立自治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维持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工作体系不变。市县层面,完善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及其指挥体系,保留人员编制、职责分工、工作机制完整,确保防汛抗旱体系加强、统一指挥、上下贯通。
二是落细责任。核定重点防洪城市及大中型水库(水电站)相关防汛责任人350名,明确14个市和70个县(区)的城市内涝安全责任人和易涝点巡查责任人;落实市、县、乡、村党政包保责任人及15.7万余名基层网格员,把防汛抗旱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三是盯紧隐患。抢抓防汛“窗口期”,聚焦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山塘水库河网、江河沿岸低洼易洪区、城镇易涝积水点、重大基础设施等防洪风险隐患,全面开展“拉网式”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2.8万处问题隐患,按要求落实闭环管控。四是强化保障。全区储备各类应急物资791.1万件,总价值约9.8亿元,为多灾易灾地区配备4900余台卫星电话、集群对讲机和北斗终端,建立2.2万余名的应急抢险专业队伍,打造1.6万余支、32万余人社区响应队,做好防汛救灾充分准备。五是确保安全。针对高风险区域,靠前部署队伍、物资和力量,确保第一时间高效抢险救援。发生灾情险情后,加强统筹协调,迅速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及时处置工程险情,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沈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