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株水松人工繁育种苗落户钦州
近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钦州市林业局及市园林管理处联合主办的“钦州市水松人工繁育种苗野外回归行动”在白石湖公园举行。此次行动共种植水松幼苗52株,标志着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在本市迈入实质性阶段,也为广西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护注入新动力。
现场图片。梁生文 摄
水松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是一种历经冰川世纪的古老孑遗物种,对研究气候变化及生物演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目前,全国野外分布的水松仅存900余株,且因自然消亡、病虫害及生境破坏等问题,其野外自然更新能力几乎丧失。广西作为水松的少数幸存地之一,现存6处分布点的7株母树均为树龄150年以上的古树,其中最高龄者达700余年。这些母树长期处于孤立木状态,种群延续面临严峻挑战。
“水松种子虽多,但缺乏适宜的水热条件难以自然繁育,幼苗常因水淹或环境波动死亡。”自治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梁永延指出,人工干预已成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的关键。此次回归行动选址白石湖公园,基于多重考量:历史上钦州曾是水松的自然分布区,公园内湿地环境与田边、沟渠等水松原生境高度契合;同时,园内已成功引种水杉等近缘物种,形成稳定的湿地生态基础。此外,公园配备专业管护团队,可对水松进行定期补水、病虫害防治及生长监测,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干扰与自然风险。
为确保回归行动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项目团队制定了长期管护计划。未来将通过补肥、杀菌、防根腐病等措施提升幼苗成活率,并建立动态巡护监测机制,追踪每一株水松的生长状况,形成系统的种质资源数据库。梁永延还说,水松作为大型半常绿乔木,成年植株可高达二三十米,冠幅达20米,其形成的“水上森林”不仅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还能为市民游客提供兼具科普与观赏价值的湿地景观。
此次行动是钦州水松保护的首期工程,后续还将开展第二期、第三期回归计划,逐步引入全区不同地域的种源,最终在钦州构建种质资源库。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缓解水松的濒危态势,也将为南方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范例。此次行动既是抢救性保护,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政府、科研机构与公众的协同努力,水松这一古老物种有望在人工辅助下重获生机,为未来生态研究与自然遗产传承留下宝贵资源。(吴德星 来源:钦州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