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融通与记忆之场:余光中先生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4月19日—20日,“翻译、融通与记忆之场:余光中先生学术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从翻译理念到跨文化实践,从文学创作到文化记忆建构,解码余光中先生留给世界的精神遗产”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台湾中山大学、“中研院”欧美所、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清华大学、广西大学、福建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九州出版社等10余所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出版行业专家学者莅临参会。
余光中先生学术研讨会合影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承办,九州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翻译史论丛》编辑部协办。
开幕式上,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何立荣教授代表广西民族大学向莅临本次会议的专家以及全体参会代表致以热烈欢迎。何立荣副校长对余光中的生平与贡献进行了简要概述,表示“我们以‘翻译、融通与记忆之场’为主题,不仅是致敬余先生的学术遗产,更是希望探讨其思想对当代文化传播、语言教育与人文精神的深远影响”。随后还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广西民族大学的基本情况与办学特色。他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既是对余光中先生关于翻译之实践智慧的重温,也是对AI时代翻译伦理新边界的探索。此外,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前会长罗选民教授也发表了致辞。罗选民教授将余光中的诗歌、散文、翻译与批评的四度空间呈现给与会听众,尤其强调余光中先生对翻译理论的贡献,表示“希望本次会议‘三分成学术的星图,七分酿思想的桂冠’”。开幕式由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雪芹教授主持。
开幕式后,研讨会正式步入大会主旨报告的精彩环节。台湾中山大学余幼珊博士以《〈余光中先生年谱〉的编撰历程与学术意义》为题,讲述了张旭教授编撰《余光中先生年谱》的艰辛历程以及自己对年谱编撰提供的帮助,如提供余光中先生早年录取通知书、成绩单等的原件,并对张旭教授能在一年多完成初稿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感动。“中研院”欧美所单德兴教授在《〈余光中先生年谱〉的出版与意义》的演讲中表示,自己是余光中先生赴港前的“关门弟子”,并用“四臂观音”“六译并进”“多元表现”等概括了余光中先生的文学贡献,列出余光中先生的诗集、散文集、评论集、译作等近百部,并择取其中的重要作品进行了品评。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樑教授以《依音创意:余光中的“雅译”》为题,从余光中璀璨的五彩笔、“依音创意”的翻译、“绮色佳”“翡冷翠”“饱蠹楼”等案例、译品辑录、译品赏析、“游于艺”的雅译六部分,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余光中先生的“雅译”。清华大学/广西大学罗选民教授在《高山仰止:我心目中的余光中先生》的演讲中,讲述了自己从诗歌、散文、翻译三方面对余光中的认识,着重提及余光中与翻译以及余光中先生莅临的三次香港翻译研讨会,认为“余光中先生具有深厚的学养,其翻译作品就是我们的标杆,他是我们‘朝圣队伍’的引领者”。报告分别由福建永春余光中纪念馆馆长周梁泉先生、广西民族大学覃修桂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教授、“中研院”欧美所单德兴教授主持。
短暂茶歇后迎来了主题报告环节。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南治国博士以《文脉相承诗心相通——从余光中的〈唐诗神游〉说起》为题,首先介绍了与余光中的邂逅,随后言归正传,说明余光中《唐诗神游》中部分诗歌与唐诗的互文性,兼及新马诗人梁钺、梁文福、南治国等如何化用唐诗,传承文脉。福建理工大学龚任界教授在《余光中的书法与个性》的演讲中,从余光中的书法智见、审美情趣和书法个性三方面,分析余光中的书法作品及其深邃内涵,认为“余光中先生的手泽芬芳,给我们留下的是清亮、堂正、质朴、大方的生命感受”。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以《余光中先生的江南情缘》为题,通过周铁桥避难、“红豆文化节”、《解放日报》60周年活动等大量图文,讲述了余光中先生在江南的童年往事和其对江南的一往情深。报告分别由广西民族大学张柱林教授、陈爱中教授和王安民副教授主持。
下午的圆桌论坛气氛热烈,与会嘉宾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黄维梁教授、余幼珊博士、单德兴教授、罗选民教授等15位专家学者及与会师生代表围绕“余光中先生的学术人生、《余光中先生年谱》编撰经验交流”展开热议。探讨了余光中先生的翻译作品及年谱编撰的难点与突破,尤其提及翻译文献学的学科分支,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论坛由湖南师范大学岳凯华教授和天津外国语大学冯智强教授召集。
圆桌会谈现场
20日上午的主题报告中,与会学者带来了同样精彩的学术分享。天津外国语大学冯智强教授以《余光中创译共生的文章学解读》为题,以自己和余光中先生的两面之缘及余光中对其影响为启,阐述了余光中创译作品中的文章学意识,如文气论、文类论、文德论等,认为“余光中的文章学思想以‘语言为本、文化为根、创新为魂’”。湖南师范大学岳凯华教授在《影像场域中的译家余光中》的演讲中,基于电视访谈节目和纪录片,从引言、文本、聚焦、遮蔽四个维度,借助记忆书写、场域设置与影响叙事三重视角,探讨余光中的译家身份,并提出翻译过程可视化、跨媒介文本互文和译者主体性重构三条打破译者“隐身”的突围路径。广西民族大学张柱林教授以《四海为家与乡关何处:余光中散文中的感时伤怀》为题,分析了余光中作品中的词意变迁,同时聚焦《石城之行》《登楼赋》等个案,指出余光中笔下的“中国”意象,实现了从地理疆域到文化图腾的升华;“家”的意涵,完成了由金陵子弟向江湖客的转化;而自我身份的认知,则呈现出从离散的蒲公英到引路的萤火虫这一诗性蜕变。九州出版社编辑陈文龙先生在《余光中全集的编撰困境与突围策略刍议》的演讲中,以编辑的视角汇报了《余光中全集》的编撰缘起、编撰必要性、编撰宗旨、收录内容、编撰原则、编撰委员会设立、出版时间及备选方案八大板块,希望于2028年10月前完成这部全面、系统、权威的研究型全集,以此纪念余光中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报告分别由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刘雪芹教授、广西民族大学何云燕博士、广西民族大学董迎春教授主持。
此后,广西民族大学陈爱中教授以《考与述——从〈余光中先生年谱〉想到的》为题,首先介绍了年谱编撰的两大方法,即编年性和关联性,随后对前沿进行了研究性综述,并指出年谱具有综合各家之说的开阔性学术眼光,同时表示“如何以年谱为契机,推动余光中先生相关的学术研究,才是年谱编撰的意义”。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在《对话与融通:余光中诗学实践的动力与策略》的演讲中,从余光中诗学实践中的对话与融通谈起,分析对话与融通中的美学特征,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思想、情怀、动力与策略,认为余光中先生是一位“民族主义现代诗人、世界主义实验诗人及理想主义诗学诗人”。西南大学梁笑梅教授以《雾都密码:余光中文学创作中的重庆记忆场域建构》为题,从心景和声景两个维度出发,系统论证“重庆记忆是余光中文学创作中的场域化表达”,指出“余光中的作品不仅是对故土的怀念,更通过意象的符号化与情感的普通化,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诗学范式”。报告分别由广西民族大学肖志兵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孙艳副教授、广西医科大学蓝岚教授主持。
经过为期一天半的精彩学术分享,余光中先生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本次论坛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张旭教授致闭幕词,对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对与会嘉宾们的精彩发言表示衷心感谢,并化用余光中先生的名句作为结束“研讨会短暂,相思湖的水长;论文会写完,但思想的星光永远在图书馆的穹顶下闪亮”。
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张旭教授致辞
作为华语文学与翻译界的杰出代表,余光中先生的学术贡献和文化影响,犹如繁星般璀璨,照亮了中国现代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广阔天际。为了深入探究其学术理念的深奥意义,理清其翻译工作的独特轨迹,以及探索其在文化交融与历史记忆方面的杰出贡献。
余光中,一位当代知名的作家、诗人、学者兼翻译家,在文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著作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对中华文化的深情,还铭记了历史与传统。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旨在深入探索其作品的文化深意,传承并推广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让更多人认识并珍视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从而提升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展望未来,我们深信,余光中研究的领域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其学术光辉将更加夺目,为文化的继承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高玥 广西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