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代表团代表热议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网3月7日讯(记者 彭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协定。3月6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广西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蓝天立表示,将牢记嘱托,担当使命,努力在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作出新的广西贡献。
3月6日,广西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会后部分代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中国网记者 彭瑶 摄
推动互联互通 建设智慧口岸
蓝天立表示,广西将以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陆海空数“四位一体”,打造连接中国与东盟时间最短,服务最好、价格最优的陆海新通道。
目前,广西已经有一条普通铁路与越南相连,防城港—东兴高铁2023年开通,崇左至凭祥高铁预计今年内开通运营;建成41条出省、出海、出边的高速公路通道,其中连通越南的高速公路已开通9条,在建4条;建成通达东盟国家的12条国际陆地光缆,启动建设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
今年1—2月,从广西始发的中越班列累计发运货物同比增长753%。中越友谊关智慧口岸中方项目已基本建成,全部建成运营后,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无人化智能通关,南宁至越南河内货物将在24小时内运抵。广西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中国—柬埔寨产业园等重大牵引性项目,与东盟国家在化工、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初步建立起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广西上汽通用五菱已在印尼建成中国投资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新能源汽车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超50%,带动本地2万多人就业。
广西与东盟国家建立友好城市61对,建有14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援助柬埔寨、老挝、越南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为16,000名患者带来光明。广西高校里的东盟非通用语种专业在校生规模超5000人,研究生规模超6000人,位居全国前列。
协同发展新兴产业 实施“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
广西崇左与越南山水相连,拥有4个国际性口岸和1个双边性口岸,进出口总额连续16年、出口总额连续18年位列广西第一。面对越南记者关于如何扩大高水平开放开发、打造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提问,全国人大代表、崇左市市长迟威表示,将进一步扩大与东盟国家在科技、创新、投资、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合作范围。同时发挥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崇左片区等园区平台的功能作用,加强与东盟国家在经贸、产业、劳务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协同发展低空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2024年,崇左对越贸易总额占到广西的2/3,越南大量的电子产品、纺织品、水果等产品经崇左进入国内市场。迟威表示,将大力发展保税物流、边境贸易、一般贸易等传统业态,加快培育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促进双方贸易的扩量提质。去年,崇左的跨境电商实现了快速增长,已成为全国沿边地区跨境电商第一大市。下一步,崇左市将大力实施“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在边境地区培育打造一批边贸小镇,将崇左打造成为中越经贸合作的数字快车和活力纽带。
“运营好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争取推动设立中国(凭祥)—越南(文朗)跨境旅游合作区,大力发展跨境自驾游、胡志明中越友谊之旅等跨境精品旅游线路,加密双方民间互访,深化拓展教育、医疗、司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继承好维护好、发展好‘同志加兄弟’的中越传统友谊。”迟威说。
推动人工智能合作 实现产业升级、互利共赢
今年2月,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专家随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团出访越南、老挝,与越南FPT大学签署了共建时空智联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的合作协议;与老挝科技与通讯部签署了中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人才培训合作协议;与老挝国立大学签署了共建中国—老挝时空智联信息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协议。
全国人大代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研究院院长孙希延在随团访问期间,与老挝、越南的院所和企业进行交流,深刻感受到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迫切需求和对中国技术的认可。为推动人工智能在老挝合作项目的落地,助力产业升级,实现互利共赢,孙希延建议,加强与老挝的人才学习交流,通过联合实验室与老挝国立大学等高等学校开展联合培养硕士、博士项目,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深化技术合作,在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示范项目、科研项目。
孙希延提出,联合老挝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到老挝投资,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等服务,鼓励园区企业与老挝本土企业深度合作,带动本土企业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构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加强与老挝企业科研机构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应用。通过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实现中老双方在人工智能领域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