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海运“新三样”实现降本增效,助力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2月26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以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广西海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日斌在会上介绍海事部门强化海事服务保障助力广西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
发布会现场。(宁金阳 摄)
2024年,广西海事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统筹发展与安全取得新成效。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平稳,水上交通事故、死亡失踪人数、沉船艘数、直接经济损失等4项指标,同比分别下降73.3%、80%、33.3%、66.5%。辖区水运平稳增长,船舶进出港339.59万艘次、货物吞吐量8.47亿吨、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01.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68%、12%、14%。钦州港、梧州港货物吞吐量分别超过2亿吨、1亿吨。水上应急搜救成效显著,各级搜救中心组织搜救行动110次,救助遇险船舶122艘次、遇险人员561人次,人命救助成功率96.97%。
持续深化治本攻坚,全力筑牢水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在完善安全监管机制方面,广西海事局坚持运行“日排查、周小结、月分析研判”机制,突出加强涉客、涉危和新业态等方面重大风险隐患防范治理,固化形成制度机制、指南等34项,推广典型经验做法11项。在持续深化重点问题治理方面,以“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主线,统筹推进了15个专项行动,出台了15个渡口渡船、旅游快艇管理等相关制度,完成了1800余艘旅游排筏、6600余艘农(自)用船登记造册。在持续完善共享共治格局方面,健全水上交通安全工作联席协调机制,扎实开展水上交通安全信息共享,粤桂琼海事航保区域联动持续深化。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方面,实施“一船一策”监管措施,持续加强船籍港船舶管理,深入开展船员培训质量提升年活动。防城港三牙航道等水域通航环境不断优化。在不断增强应急处突能力方面,组织了北海高速客船海上大规模人员撤离等演练110场次,成功防抗了超强台风“摩羯”和17轮强降雨、7次超警戒洪水侵袭,安全转移受困群众536人,工作成绩得到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充分肯定。
持续挖潜提效降本,积极助力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在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方面,广西海事局服务平陆运河建设进度完成“双过半”,保障了百色水利枢纽、桂江航道等重点工程建设,实现了建设期间水上交通安全“三零’目标。服务海上新业态,保障北部湾石油开采和海上风电与海运协调发展。服务“新三样”运输,在“渝车出海”海事监管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拓展建立了柳州锂电池“本地监装,抵港直运”一箱出海机制。在促进水运物流降本增效方面,为RCEP成员国船舶进出广西口岸开辟“绿色通道”,单船通关审批时间压缩到平均半小时以内。完成集装箱船舶“套泊热接”“船舶并靠”1100多艘次,单船待泊节约时间2.66小时,为企业节约成本超7000万元。在保障重点航段安全畅通方面,对大藤峡、桂平、长洲船闸航段实施了“挖潜提效”措施。2024年长洲船闸年过货量2.2亿吨,大藤峡船闸年过货量488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19%、19.6%。优化北部湾船舶进出港交通组织,保障了426艘2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安全通航。在推动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2024年公布了11个开放泊位,其中单次公告开放的就有8个泊位,创历史新高。并且保障了第一艘吃水20.5米的超大型油轮安全靠泊钦州港,助力北海国际邮轮母港开港。打好了漓江船舶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收官战。
持续优化海事服务,以监管服务保障一体化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海事监管和服务保障一体化发展目标,广西海事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单位间联动更强了、工作更加智能了、行政相对人的体验更好了。在推进北部湾一体化方面,联合广东、海南海事局和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推出了7项举措、4个配套指南、12项制度机制。开展了北部湾“陆海空天”安全保障体系三期工程建设和交管中心功能升级。在智能化监管方面,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海事通”APP和智慧海事监管系统在广西全面应用。将辖区12座船闸基础数据信息、14套海上石油平台和海上风电前端感知设备接入了信息化监管平台,补点建设了24个CCTV视频监控点,试点建设了5座智能化巡航无人机站。在规范执法方面,构建起了“大监督”格局。广西海事局和各分支局健全了42个履职体系,在基层执法机构建立了768项现场执法履职工作标准。
据了解,新能源汽车因为动力电池归为第9类危险品,装船出海需经海事装箱监管,要通过UN38.3测试。针对“渝车出海”需求,广西海事局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改革“试验田”作用,联合长江海事局建立了新能源汽车集装箱在重庆“就近申报,一单到底”钦州海事局跨区互认的海事监管一体化工作机制,全年共服务保障了42批811辆重庆新能源汽车从钦州高效出海。2024年11月,“新能源汽车铁海联运海事监管一体化改革”被纳入广西自贸区第六批自治区级制度创新成果案例。柳州国轩电池从钦州港出口复制了该监管模式,由柳州海事局监管装箱的锂电池实现了“本地监装,抵港直运”。目前,比亚迪汽车及相关零部件也已开始从钦州港出海,柳工工程机械、五菱新能源汽车及湖南相关汽车厂家等均有意向通过该模式出口,通道集聚力显著提升。广西海事服务“新三样”便捷出海举措实施后,新能源集装箱开箱检查费平均每箱节省1500元左右,压缩待港时间3-7天,货物周转时效大大提高,物流成本总体降低了20%左右。
下一步,广西海事局将深入贯彻落实物流降本增效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优化海事监管效能,提供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服务举措,为广西向海经济发展做贡献。
(文:宁金阳 来源:广西海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