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南宁人的100张南宁面孔—— 壮刀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黄冬鹏

时间:2022-06-13来源 : 南宁晚报作者 : 方朝明

走进南宁相思小镇壮刀王文创基地,这里展示着制作精良、形态各异的壮刀。沉睡千年的壮刀,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带人走进壮乡田园劳作,跃马横刀的古老年代,领略壮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壮族先民的智慧和力量。

壮刀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黄冬鹏。

自幼对壮族传统文化感兴趣

壮刀王文创基地的主人,就是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南宁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壮刀王”创始人黄冬鹏。

黄冬鹏出生在南宁邕江河畔三津村。三津村是南宁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三津村人才辈出,出过明清进士、举人。三津村保存明清古建筑231幢。明清古建筑排列有序,环绕“十子连塘”,巷道纵横交错,曲径通幽,古韵犹长,景观雅致。2014年6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平话之乡”称号。三津村地处南宁平话文化圈的核心地带,是南宁市乃至广西,使用平话作为母语方言较大的传统村落。   

黄冬鹏出生在历史文化悠久的三津村一个壮汉融合的书香之家。邕江河水的浸润,壮乡大山的滋养,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身上流淌着壮汉文化融合的血脉,有世代传承的历史文化基因。祖父黄德楷是乡贤及南宁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世家,母亲黄桂珊则是武鸣的传统壮族世家。祖父用私塾式的传统教育方式,让黄冬鹏6岁起就用毛笔练字,用画笔临摹绘画,还经常向他讲述壮族民风民俗、神话故事。

壮族文化历史悠久、灿烂多彩,具有深厚的底蕴。耳濡目染,所见所闻,让黄冬鹏自幼对壮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壮刀创作灵感来源古代冷兵器

从18岁开始,黄冬鹏进入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工作,绘制电影海报等,1989年至1998年,专攻油画创作。1998年至2007年,在广西电影制片厂从事美工等工作。为日后的壮刀研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黄冬鹏2007年起在家乡手工作坊,开始研制花纹钢的制作技艺,开始了壮刀的研制开发。   

黄冬鹏对壮刀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古代壮族经历了狩猎、渔猎、耕作、战争等发展阶段。与中原地区的刀具不同,壮刀既是壮族传统的劳作工具,又是壮族古代的冷兵器。款式多样,用途广泛。体现了古代壮族先民的智慧和力量。

黄冬鹏的壮刀创作灵感和构思,来源于古代花山崖壁画和南宁武鸣等地出土的古代冷兵器。经过多年努力,2009年,他成功研制出用花纹钢打造的第一把壮刀,并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让沉睡千年的壮刀走向全国,惊艳亮相,第一次展示在众人面前。

黄冬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致力于广西壮刀文化研究,挖掘传承广西历代刀具、研发创新广西刀具新工艺,以及古刀剑的修复制作。钻研花纹钢锻造工艺,将壮文化与手工锻刀技艺结合,开创独具壮元素的刀文化,并制作出《壮刀》系列刀具工艺品,传承壮民族精神。花纹钢工艺作品,从材料的锻造、刀形和刀柄的整体设计及雕刻,均为其全手工制作,并独立完成花纹钢锻造技术,以及花纹钢工艺品《民族风壮刀系列》研发课题等。 

壮刀传统制作技艺在传承中创新

黄冬鹏创作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壮刀作品。《壮刀》的设计,取环首、直刃、配饰等元素的传承与创新制作而成。环首刀诞生于西汉时期,是由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刀柄环首的演变,既可以起到平衡配重效果,又可以连绳套挂手稳定握持,还可以坠挂饰物和刀穗。环手壮刀刀身采用花缤钢,刀柄材质为草花梨木。壮刀的形状,则取自壮族先民2000多年前左江花山崖壁画,再现壮刀的风采。从花山崖壁画人物中,手握短刀直指苍穹,载歌载舞的造型设计,刀为直线型单刃,展示壮族先民改造自然对刀的利用,以及人神天地对话的寓意。

《壮王刀》是壮族的传统刀具,造型取自古代壮族瓦氏夫人带领广西狼兵同倭寇对抗时使用的刀具。采用瓦夫人刀的基本形制,即长形、宽刃、刀身为自锻花纹钢,刀柄材质为黑檀木,在刀柄底部以手工雕刻铜鼓图案,象征壮民族对日月神的崇拜,具有浓郁的壮族风格。在刀具制作中,主要是对传统壮民族刀具造型的经典款型进行提炼,在原造型基础上进行刀的修饰,保持原有造型特征,同时借助现代材质对刀柄及刀鞘、刀柄做民族元素雕饰,注重细部刻画,体现壮民族的刀具继承与创新。 

黄冬鹏创作的《壮刀》系列作品获奖无数。如《壮刀——盛世华章》获2019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的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鹤金鼎奖”、《壮刀——复兴·无极骆越》获2019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代表作《环首壮刀》由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

黄冬鹏还致力于壮刀传统制作技艺的挖掘传承创新。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大师进校园”新型学徒制,与高校开展民族特色金属工艺品合作研究,共同设立了工艺美术品研发中心的实训基地、大师作品展示中心、广西传统工艺美术挖掘传承研究中心,设立壮刀王艺术馆,在相思小镇成立壮刀王文创基地及研学中心。(方朝明)

古代刀具的历史文化

刀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冷兵器之一,它在军事活动中的重要功用,不断促使其在质材和形制等方面进化完善。它的这种功用,受到了古代人类的敬仰与崇拜,从而又被赋予了有别于其军事活动之外的身份和礼仪的符号象征,成为封建文化中的礼器。

刀作为中国古代的冷兵器之一,从它的萌芽、发展到沿袭传承,也正是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形成到成熟的历程。从远古至今,刀伴随人类社会活动的诸多方面,不仅仅是被当作战争的兵器而传承,它有时寄托着人们的某种理想,有时当作一种礼仪,有时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刀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是刀文化沿袭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刀文化。

远古之时,早期的人类为了生存,利用石器进行狩猎和耕作。那时,基本都是打制或磨制而成的石片刮削器,它们是刀的雏形。刀耕火种,是远古时期刀的重要用途的鲜明写照。

夏商周三代,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铸造的青铜类的刀具日益增多。依据已经发掘的大量青铜刀器可以发现,刀体之上饰有直楞纹、斜线纹、S形纹、鳞纹和变形云雷纹等商周时期流行的纹饰。柄端多为圆形或方形环首状,还有一些刀柄呈鹿首、羊首、虎首等兽形铜刀,个别青铜刀上刻有文字符号。青铜在商周时期,青铜刀器是帝王将相的象征或装饰之物品。   秦汉以后,由于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了新型刃的用钢铁为主要材料制造的刀,刀开始成为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格斗兵器之一。后来百炼钢和灌钢技术用于造刀,适合于劈砍的短柄钢刀,成为步兵和骑兵的主要武器装备。环首刀一直沿用到魏晋以后。开疆拓土,刀的效用日益广泛。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称霸一方的帝王,都十分重视刀的制造,刀的形制开始有了变化,不断强化了刀的劈砍斩杀的军事功用。

魏晋时期,刀体较前代有所加宽,刀头由斜方形改成前锐后斜的形状,有单面刀、双面刃之分。有的刀在柄部做成了銎形,可以装长柄,即长刀,又称晋代大刀。可见,它是每一个士兵的必备武器。陌刀和横刀,逐渐成为隋唐以后流行的兵器,主要供步兵使用。

到北宋时期,陆续出现了手刀、棹刀、屈刀、笔刀等形制。明清时期,腰刀和朴刀,是军队步兵与骑兵的必备武器。

刀文化融汇了刀在历史上广泛真实的功用性,以及民间大众对刀的敬仰与崇拜之情,从而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刀文化景观。作为冷兵器之一的刀,在沿袭过程中,也为其文化体系的构成,提供了厚重的知识基础与思想素材。或以刀为礼仪之象征,或以刀寄托理想,或以刀铭志等。刀以它丰富的内涵,造就了刀文化亘古常青的原动力。

(编辑:覃莹莹  责任编辑:覃逸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