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13日是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设立改日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的精髓。鱼生,是南宁独特的活态文化非遗,尤以“横县鱼生”最为著名,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是民间传统年节宴客的佳肴,生动反映了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横县已改为横州市,但仍以横县鱼生传统技艺命名)。
“横县鱼生”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余富。
鱼生是南宁独特的活态非遗
郁江是横州市的重要水系,水流清澈,湍急水深,鱼常逆流而上,繁衍生息。由于逆水而上,鱼儿尾部肌肉发达,鱼肉爽脆鲜美,口感上好,产自郁江的赤眼鲮鱼则为鱼生上品。“横县鱼生”本是古代郁江打鱼为生的疍民果腹求生的无奈之举。泛舟江河,没有薪火烹制,缺乏油盐酱醋,只能生吞活剥,谁也未承料到,这种饱含疍民辛酸的“草根”食物,逐渐演化为闻名遐迩的广西传统名菜,被列入南宁市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时节,在横州市的“横县鱼生”传统技艺非遗传承基地,自治区级横县鱼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中国烹饪大师、广西桂菜大师、广西烹饪协会鱼生专业委员会主席余富,讲述了“横县鱼生”的前世今生和余氏家族鱼生的传统制作技艺。
余富先祖即为水上人家古代疍民,早年从福建沿江一路漂泊,到广西横县谋生,并寓居至今。父辈为其取名,极具先民鱼图腾的信仰和美好寓意。余富之名,无疑是取自鱼的谐音“余”含义“年年有余”“富贵连连”的寓意。“浮家泛宅,依水而居,伴水而食”的水上人家传统生活方式,鱼生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主食。祖父余均东,父亲余锡添,均为鱼生制作高手,耳濡目染,余富自幼对鱼生制作有浓厚兴趣,祖辈言传身教,使其掌握鱼生制作的祖传秘诀,成为自治区级“横县鱼生”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
“横县鱼生”的选料和制作有讲究
“横县鱼生”从选料、吊水、制作到食用,有一套完整的传统技艺和程序,仪式感极强。
选料:主料以产自郁江横县段的2~3斤赤眼鲮鱼为上品,此外还可用草鱼、花鱼、黄肉鲤、桂花鱼、青竹鱼等。配料有:鱼生菜(辣料根)、番鬼芫茜、风姜、生姜、酸姜、酸辣椒、酸柠檬、酸荞头、木瓜丁、大葱、洋葱、紫苏、假蒌、薄荷、胡萝卜、白萝卜、胡椒粉、酱油、花生油、花生等,切丝切丁,摆盆备用,五颜六色,令人垂涎。
吊水:从江中捕获的鱼,不能直接食用,要在池中放养半月,投喂生鲜草药料,民间俗称“吊水”。做到“五去”(去水分、去腥、去泥味、去脂肪、去杂质),确保鱼生猛健硕,肉质鲜美紧实,口感层次丰富。
制作:有宰杀、起肉、去皮、吸水、切片、摆盘等传统工序。宰杀。用行话“屠夫手法”:用手轻柔按摩活鱼,随即敲晕,从鱼的腮部及尾部放血约八成,至上桌时,仍保留鱼肉生猛鲜活。起肉,将鱼肉起肉去骨。去皮,将鱼皮剔除,用作鱼皮吃法。吸水,用传统手工砂纸,包裹鱼肉,吸干水分(切忌放冰箱)。
切片。鱼生刀工是关键。根据鱼的肥瘦,鱼片并非越薄越好,而以牙签的厚度为最佳,以鱼肉挂盘不脱落为最好,可保证鱼肉的无水分,口感好,有层次。摆盘,按民间传统寓意,取吉祥意涵,如福、禄、寿,鱼跃龙门,人丁兴旺、花开富贵等,摆设鱼生拼盘,一斤鱼摆两碟为传统标配。
“横县鱼生”传统吃法极具仪式感
传统鱼生宴有“一片是情,两片是韵,三片是恩”的说法。鱼生上桌就餐前,先由老者吟唱《鱼生谣》:“生于永淳承古法,爱吃鱼生水为媒。”鱼生传统吃法,有“品鱼生鲜味,尝神农百草”的历史文化韵味。鱼生除主料外,配料由多种草药组成,有生津、消炎、健脾等效果,每次以“一口吞”为传统吃法,即在一小碟内,先将20多种配料,每种取少许量配齐,加入米粉一条,最后取鱼生两片(鱼生俗称两片),“飞”入酱油花生油内1秒钟,筷子捞起,即刻与配料米粉“一口吞”,类似喝酒的“一口焖”(切忌鱼肉浸泡入花生油和酱油内,以免肉质变味,口感全无)。每次一口,肉质鲜美,配料繁多,五颜六色,层次丰富,劲道十足。寓意“体验生吞活剥,尝尽人生百味”。
余富感叹,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把鱼生从地摊排档菜做成闻名遐迩的广西名菜。2018年9月10日,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向世界发布‘中国菜’活动暨全国省域经典名菜、主题名宴发布会”在河南郑州举行。广西共有10道经典名菜上榜,广西“桂菜”作为正式认定的地域菜系,其中“横县鱼生”列为广西十大名菜。
余富致力于“横县鱼生”传统技艺的挖掘传承创新,多次参加全国非遗文化展示活动,2018年8月,由其参与制定的《横县鱼生制作技术规范》被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定为地方标准。在横州职业中学,开设传授横县鱼生职业课程,建设“横县鱼生”研学基地,筹建“横县鱼生”历史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横县鱼生”的历史文化。(方朝明 )
南宁鱼生历史文化
“食在南宁”,鱼生叫法也五花八门:南宁称之“鱼生”,横州称为“横切”,邕宁谓之“木马架”,武鸣则叫“巴腥”,隆安名为“巴生”。
南宁鱼生的最早记载,是明代《徐霞客游记》,记载了隆安吃鱼生的习俗:“都结有锦鲤,绿鳜,取后鱼切为脍,置大碗内,以葱及姜丝与盐醋拌而食之,以为至味,不能从,第啖肉饥而已。”
南宁鱼生,以南宁青山塔下潭中的鳊鱼,横州郁江的赤眼鲮鱼,武鸣大明山脚下仙湖两江的草鱼、邕宁八尺江流域的蓝刀鱼、隆安都结的锦鲤鱼为最佳。南宁古籍记载:“鳞之属曰:鲂鱼,即鳊鱼,扁身,缩颈,出宣化之青山塔下潭中者佳。”光绪版《横州志》(己亥重刻本)卷之二“风俗”记载:“饮食,惟知果腹。宴会止鸡就豚常品。剖活鱼,细切,亲、香、蔬、醋。下箸拌食,曰鱼生。胜于烹者。”
食在南宁,鱼生吃法也各有不同。《徐霞客游记》记载隆安的吃法为:“取巨鱼切为脍,置大碗内,以葱及姜丝与盐搅拌而食之,以为至味。”邕宁的“木马架”则是“连骨带肉”一起吃,别有一番风味。武鸣“八宝鱼生”吃法,则是将花生、豆腐、木瓜丝、木耳、黄豆、粉丝、香草,还有辣椒、酸姜一同搅拌食之,大捞“五味杂陈”。吃法最为讲究的当属横县“横切”。有“种、劲、白、薄、原、鲜”六字要诀。
南宁民间食鱼生的传统民俗,与壮族先民的鱼图腾信仰有关。鱼是岭南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壮族人对鱼的崇拜,既是图腾崇拜,又包含着生殖崇拜的成分,鱼腹多子,繁殖力强,成活率高,对于古代壮族先民来说,是值得羡慕的事,于是对鱼产生了崇敬。在壮族先民铸就的铜鼓上常有鱼纹,为图腾的标记。鱼最早作为图腾图案被人们所认识,通过出土的同一时期的其他物件,鱼叉、鱼钩等,可推测出当时人的生活与鱼的联系密切,人们依赖鱼来供给吃食,又把鱼尊奉为一种地位很高的物种。另外,鱼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生物,因此在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中,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鱼形人面”是一种图腾生殖崇拜。鱼象征着祥瑞、吉利和神圣。另外,鱼类的象征含义,可以从如今的年画中得到线索。鱼和金银财宝相互环绕,自然是取了鱼的谐音“余”的含义“年年有余”。中国式福娃怀里抱着条大鲤鱼,非常喜庆,鱼的图腾生殖崇拜含义。鱼年画代表对事业和学业顺利的憧憬,取名为“鱼跃龙门”。
(编辑:覃逸霏 责任编辑:覃逸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