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六届江南区平话文化旅游节开幕,助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扩展多业态发展
5月28日晚,第六届江南区平话文化旅游节拉开帷幕。活动期间,通过开展“秀”“游”“歌”“购”“娱”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带动江南区“吃、住、行、游、购、娱”消费,多角度展现江南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的绚丽风采。
在江南区沙井街道三津村周屋坡,江南沙井平话文化艺术团在排练表演平话山歌。
昨日,记者从江南区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江南区将继续打响“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品牌,依托独特的区位、资源和生态优势,厚植文化软实力,以南宁市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契机,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扩展多业态发展,助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平话文化一直在当地活态传承
江南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亭子曾是古南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地,自古就有“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之美誉。江南区30多万人以平话为母语,平话文化在江南区及周边蔗园人聚居区根深蒂固且自成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独特民俗风格的江南平话文化,其文化形态涵盖生产文化、饮食文化、民歌文化、庙宇文化、岁时文化等多个方面。平话文化一直在平话人群体中活态传承,展现了平话文化顽强的时代生命力。2014年,江南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
江南区是实绩光荣的老工业区、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区,更是优势鲜明的发展新区。“十三五”期间,江南区地区生产总值(在地)突破5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6.16%,2020年总量位居全市第三;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79%;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50亿元以上,位居全市第一,总量占全市比重19.1%;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是2015年的1.7倍,总量提升到全市第三。获得“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城区”“广西高质量发展进步城区”等荣誉。
打响“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品牌
今年是第六届江南区平话文化旅游节,江南区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打响“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品牌,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据悉,江南区将深度挖掘“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城市历史沿革,充分释放江南区“中国平话文化之乡”的资源优势,依托邕州起源、邕江源头、平话发源的“三源同汇”优势,将亭子渡、莫文骅故居、广西土地改革历史博物馆、扬美古镇、三江口等沿江文化地标串联成线,打造邕江南岸文旅示范带。利用老工业城区文化资源,优化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链,把老街区、老建筑打造成凝固的艺术、可触摸的记忆。
打造亭洪路轴线商文旅融合带
利用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的契机,江南区打造亭洪路轴线商文旅融合带,以亭洪路及延长线为轴线,东起亭子码头,西至融晟海悦城,将亭子码头、江南万达、百益·上河城、“10+1”商业街、金砖茶城、江南公园、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融晟海悦城等江南区地标景点动态串联,以商文旅融合带打通万达、壮锦、五一、沙井四大商圈市场脉络,推动文艺演出、文化精品、文史课堂进驻商文旅融合带,推动文化旅游与城市商圈提档升级、互融共兴。打造一批“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特色文旅街区,发展商务会展、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康养旅游等城市新业态,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此外,江南区依托辖区的南宁剧场、南宁书画院、广西民族剧院、南宁市群众艺术馆等文化阵地,创作一批具有江南特色的平话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提升“中国平话文化之乡”品牌影响力。充分挖掘用好辖区的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为南宁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出江南贡献。(记者 何璨汐 刘增璇)
(编辑:郑友 责任编辑:覃逸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