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立武:以刀代笔 书写陶艺人生

时间:2022-05-26来源 : 人民网-广西频道作者 : 区明 利意婷

陶艺是一种与绘画、雕塑、书法、设计及其他工艺美术密切相关的综合艺术,糅合着众多文化元素。坭兴陶细腻光滑,宜书宜画,既能打造精美壶器,也能雕刻出元素丰富的工艺摆件,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坭兴陶艺人的思想和技术。

邓立武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钦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西中山书画院副院长、钦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他深谙书法造诣,在坭兴陶制作技艺也毫不逊色,有着独到的见解。

邓立武坭兴陶作品《红荔(利)当头》。

在陶艺创作过程中,邓立武凭着艺术的感知和理解,自觉地履行和担当着一个陶艺人的使命。他在坭兴陶上作书法,不是简单地把书法直接地刻于其上,而是根据器型、用途、意喻等,选择合适的书法内容和字体,呈现于坭兴陶上。

邓立武对不同的书体,适用的刀具、运刀的手法、布局的章法、文辞的选择都有着深入的研究。

邓立武坭兴陶作品《桃子熟了》。

他介绍,例如在坭兴陶上刻甲骨文,可选用稍细尖的刻刀,刻出既瘦劲又苍茫的线条。金文的线条比甲骨文粗壮挺拔,方圆结合,宜用稍大点的刻刀。在章法上,甲骨文,金文不宜规整有序,要有天真自然之美,因字赋形,大小错落有致。在文辞的选择上,可以选用古代歌赋或先秦散文。陶上刻小篆,要注重书写的连贯性,胸有成竹方可一笔写成。章法布局比甲骨文、金文整齐统一。在陶上刻小楷,可用竖有列横无行的行书章法,要注重“书卷气”“手札味”的气息呈现。行草书,代表中国书法之最高境界,是彰显书写者的灵性和学识的书法字体。

一笔一划皆用心,方寸之间显功夫。邓立武把钢刀当毛笔,在陶上挥洒自如,刻出缠绵、曲直、方圆、韵律之线条。他表示,这个过程是在解读和诠释,在剖析和创造,“心之所想,情之所系,力之所为,神之所露”。他的作品,不仅有泥性的质感,还有思想的内涵,两者融汇,形成精品坭兴陶。

邓立武坭兴陶作品《鸿运当头》。

邓立武说:“文辞在心,钢刀在手,心手两忘方可自然天成。刀法即笔法,过快即飘,过慢即滞。方圆,藏露,圆润饱满的小点,‘锥画沙’‘屋流痕’的长线,创作坭兴陶作品就像演奏一曲动听的乐章。”

书法有法,写在纸上是笔法,刻在陶上是刀法;把握好章法,刀与笔的转换,要有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过程。这是邓立武从业数年始终坚守的心传。对陶艺的坚持,对理想的坚守,对艺业的钻研,是邓立武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其命与土相溶,得土之殷实;其运与陶结缘,得陶之厚重,这就是邓立武的陶艺人生。(区明 利意婷)

(编辑:黄晓敏  责任编辑:覃逸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