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川:莲花香里说江头

时间:2022-05-18来源 : 广西日报作者 : 卢子

原标题:莲花香里说江头

江头古村爱莲家祠。(阳成斌  摄)  

江头村荷园全景。(李朝超  摄)   

多次到江头村访古,我都心怀虔诚。

一个拂晓时分,在江头村我有幸遇到了那一束冰清玉洁的阳光,我疑心它是从北宋穿越来的,它泛着中国理学智慧的光芒,破晓而出,照耀着世界,也照耀着中国儒家思想传承的历史。那一刻东来的紫气便乘着清风,挟染满池莲香,氤氲着这个呈半月形的古村落。

这是桂林市灵川县传统古村落的名片——江头村。

从高空俯瞰,江头村坐西朝东,背后为五指界山,左右是黄家坡、仙人山、将军山和九仙山。村前从近到远依次是护龙河、龙颈河、东江河三条河水环绕,还有一大片密密匝匝的莲花池,再前方就是栩栩如生的笔架山、官印山、笔筒山。鬼斧神工的造型,天人合一的布局,使得江头村成为堪舆学中风水择地模式的典范。

到江头,不赏莲,那是一件遗憾的事。江头村前护龙河外围有一大片上百亩的爱莲荷花园,每年夏日,满园的荷花竞相开放,接天蔽日。荷花映着古村,古村滋养着荷花,微风拂过时,绿海微澜起伏,婆娑缠绵的荷叶摇曳生姿。碧绿丛中盛开的白莲、红莲,摆动着曼妙的身姿,含羞带怯,笑靥可人。那淡淡的清香如丝如缕,荡漾在黛瓦青砖、飞檐漏窗之间,千缠百绕,悠久不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吟哦着《爱莲说》的名句,不经意间,抬头就看到了两座屹立在荷园旁的贞节牌坊。牌坊上镌刻着“皇恩旌表”的字样,以及道光年间桂林籍状元龙启瑞所书“玉洁”“冰清”“苦节”“贞操”的楷书,显得肃穆庄严,让人仰慕。两座贞节牌坊皆为清光绪皇帝御赐,一座为卫千总周廷召之妻姚氏的牌坊,一座为庶吉士、同知周绍刘之母秦氏的牌坊,原牌坊早已毁掉,后依原貌复制而成。牌坊旁万朵清莲争相开,不染淤泥照贞节,这满池荷花不也是贞节的一种写照吗?

旧时进江头村要经过遇龙河上的一座单孔弧形石拱桥。桥因横跨护龙河而得名护龙桥,位于村庄东南面,桥古朴厚重,像一部古书。桥身通体用大青石块砌成,高约4米,宽5米。明万历十二年(1584)江头周氏三代祖周奉出资建成此桥,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西面上桥的台阶为四级,意为“出仕”,东面上桥台阶为七级,意为周奉是周氏家族第一位七品官,也寓意着取仕归家的周氏子弟都是七品以上官员。数字隐藏着特别的含义。桥东原有一座字厨塔,高10余米,塔座正方形,塔身四角五层,底层为厨灶,用于焚烧作废的字纸,可惜被人为毁掉,2003年江头村村民重建字厨塔,莲座塔形,四方三层,高8米,塔跟先前相比矮小了许多,但功能和用途仍在。江头村周氏家族自古有一个不成文规定:凡是作废的书籍、字画等一切写有文字的东西、试卷、作业等都不能随意丢弃,每月初必须收集起来,在每月十五集中拿到字厨塔焚烧。字厨塔体现了江头村周氏家族尊重知识、爱惜文字的家族教育传统,这个独特的建筑在全国也实属罕见。

与字厨塔一桥之隔的就是爱莲家祠,它是江头村周氏宗祠,为江头村的核心建筑。爱莲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占地1200平方米,六进深。现在只剩下三进房屋,祠堂内的原有陈设早已经荡然无存,但那份厚重沧桑的感觉使之独具魅力。如今,毁掉的祭祀厅等建筑正在恢复当中。若说“爱莲文化”是江头村的灵魂,那么村头的“爱莲家祠”便是江头“爱莲文化”的萃集地。周氏“爱莲文化”源于先祖周敦颐爱莲理学学说。北宋嘉祐八年,周敦颐写下传世名篇《爱莲说》,以莲喻己,周敦颐以莲花般高洁的品格,践行了一生的为官之道和做人原则。他构建起濂学体系,并成为“理学鼻祖”,为儒学开辟出一条新路,影响广泛。由于受《爱莲说》的影响,自南宋以后,各地出现了许多爱莲堂和爱莲书院。江头村“爱莲家祠”的建造,体现了周氏后裔严格秉承先祖的“爱莲”家训衣钵,借助建筑作为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将家族的理念“爱莲文化”烙上一个个不灭的烙印。如柱础镂花的莲花造型,还有家祠的梁柱为黑色,代表淤泥;壁板则为红色,代表莲花,诠释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散发出质朴高洁的爱莲文化内涵。爱莲家祠除了用来祭祀祖先之外,还被周氏家族办成培育子弟的私塾。爱莲家祠的基座逐层增高,第三进文渊楼共有两层,上层是“私塾”用来读书授课,下层“爱莲堂”则用来举办礼仪活动。“爱莲堂”大厅张挂着治家报国的《周氏家训》,以及托物言志的名篇《爱莲说》。《周氏家训》是周氏后裔周启运依据先祖周敦颐创建的理学,创立了80句共320个字的家训内容,涉及“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等方方面面,用以规范周氏后人“规行矩步”“立身厚道”“尊老爱幼”以及“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为民”……弘扬了爱莲家风,确立了周氏后人立身处世的人生准则,爱莲文化被周氏子弟奉为圭臬,堪称家族思品教育的摹本。中堂供奉着周敦颐本人的画像,供后人瞻仰崇拜。家祠内的窗棂扇格也与众不同,条格造型分别设计成“循礼、遏制、慎言、亲贤”等字样,所有这些建筑装饰细节无不折射出周敦颐清白做人、洁身自爱的理学精髓。“宗传姬旦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学以精微通广大,家缘清俭促平安”……爱莲家祠的门楹、柱梁上,悬挂着一副副寓意深刻的楹联,与《周氏家训》相辅相成,对周氏后代及世人潜移默化地灌输着真善美的教诲。时光荏苒,庭院深深,江头周氏世代传承着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和礼仪教化,在爱莲家祠持久沉淀,绽放光芒。

爱莲家祠门外萦绕着一泓清流,这条护龙河水,贴着村庄,自北往南,九曲弯转而来。它是江头村的九曲水,是江头村的文脉、德脉和血脉,它是江头村“文为家宝,儒为席珍”的锦帛绑带。它来时娴静,走时儒雅,带着温厚的“爱莲”底蕴,在河岸几棵古老重阳木的注目下,水音如梵,潺潺而去。爱莲家祠正对东方,东方便是周敦颐的出生地道县楼田村,爱莲家祠的巧妙布局,寄予了周氏后人不忘根本谨遵祖训的初心和期冀,那里有一条濂溪与护龙河遥相呼应,清廉相接,源远流长。

由爱莲家祠往西往北辐射延伸,是一座座古色古香、气宇轩昂的府第:太史第、同知府第、周泽润宅、进士第、知县第、奉政大夫第、按察使第、闺女楼、通奉大夫第、周履谦故居、周绍衣故居、盐大使第、文林郎第、荣禄大夫第、武魁第、提学第、修武校尉第……这些纳入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明清建筑,一律青砖垒墙,黛瓦盖顶,飞檐出甍,庭廊挂落,多具徽派建筑风格,同时入乡随俗融合了桂北本土瑶族、苗族传统木构房屋的风格,无不透着古朴和典雅,成为桂北汉族村落民居的典型代表。每一家高宅庭院里的槅扇雕花玲珑剔透,各式各样,装饰多选用莲花、牡丹、麒麟、龙、凤、鹿、喜鹊、蝙蝠等吉祥物为题材进行雕刻。雕刻的纹饰精美绝伦,江头古民居中仅镂花就有20余种,被古建筑专家誉为“中南镂花第一村”。这些蕴含吉祥寓意的造型里面,更多的是以莲花图案呈现,厅堂前镂雕屏门的踢脚板、门扇的裙板镶嵌板、窗棂的连接花格、神台供桌柱磴石础……刻有栩栩如生的莲花纹,有含苞待放的,有盛开结实的,有莲蓬茎叶,有莲花根须……象征着家族兴旺发达、扎地生根、高洁清廉。

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江头的莲花长在护龙河外的荷花园里,睡在护龙河内新修的池塘里。江头的莲花还雕琢在古民居的木头上石头上,这无处不在的莲花,散开淡雅清素的馨香,铺满了江头逶迂延绵的鹅卵石古巷。江头村的这些小巷,排列着一枚枚圆溜溜光滑滑的鹅卵石,小巷路面的鹅卵石还镶嵌成龙凤、八卦、金钱、太极图、花果、莲花等图案,铺成江头村穿街连弄的一条条经年犹新的线条,是连接整个村落建筑的毛细血管。它们还有名称:进士街、举人路、秀才巷、迷宫道……这些名称让每一个石头都变得特别地有文化有内涵有意味。一条条悠长纤柔的古巷,与两侧墙面由近而远的青砖相搭配,与线条曲折斑驳灰白的墙头顶檐相映衬,与天空簌簌细雨一点一滴编织出意境幽远、充满诗情画意的雨巷妙境。

孟浩然写莲: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白居易写莲: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周敦颐写下《爱莲说》千古名篇,更是跨越空间、纵贯代际,成为传统士大夫的人格范本。江头植青莲,与清廉家风款曲相通,世代熏陶,为人为官深受爱莲家风影响,坚守节操,廉声振誉。明清两代中,江头村出仕者达160多人,受朝廷诰封的人员达100多人次,出仕为官者无一贪官,是全国有名的“百年清官村”。敢发出“贪一文断子绝孙,冤百姓男盗女娼”铮铮毒誓的,便是江头村的举人周履谦。在清朝乾隆晚年吏治腐败的大气候下,周履谦不与官场黑暗妥协,不同流合污,他在四川黔江、罗江等多地任知县,又曾任知州、同知等职,一生清廉,无私奉献,直到劳累病逝时“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当地百姓感其恩德,自发捐钱为他买了棺柩,千里迢迢从四川送回广西老家安葬。罗江百姓还刻上楹联“官民鱼水情深,功德永传千史”,刻上横批“廉政爱民”,为他立祠塑像纪念他,给予最高规格的赞誉。他的儿子周启稷不忘祖训,秉承先志,在河北多地任知县时,秉公执法、两袖清风,深得当地百姓爱戴。还有光绪年间,进士出身的周冠,在河南汝宁任知府时,遇瘟疫荒灾,他慷慨解囊,捐薪施粥赈药,救活布衣2000余人,被称为“救命大夫”。离任之时,汝宁百姓依依不舍,立下“去思碑”就有30多处,恩德难忘。出自江头村的清官数不胜数,翰林出身的周启运也是其中一位,他为官期间,重教化、修沟渠、除水患、设义学、编志书、捐薪俸、救良民,还在家乡建造义渡和坡堰石桥,功绩彰著,林则徐称赞他“循良第一”,深受后人敬仰。

江头村声名远扬,先后获得“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魅力景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盛誉。其实江头村最注重的还是“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这块招牌,盛名之下,仍然保持“爱莲文化”初心。江头村因地制宜巧妙结合农旅产业发展经济,同时倾力保护修缮古建筑,挖掘弘扬江头村人文历史文化和廉洁廉政文化资源。如今一面面廉政教育宣传栏树立在入村主路上,一朵朵莲花盛开在新掘的荷池和荷园里,一栋栋古建筑修旧如旧散发古朴的意韵……驻足石桥,听流水为歌,移步石径,翻院落为书,仿佛只轻抬一步,似乎已跨越了红尘烟火,抬眼已进入百年爱莲文化的殿堂里。

一朵“青莲”植在江头村周氏族人的心中,它是江头村的符号,也是江头村的图腾。愿这朵“青莲”也植在我们的心中,植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里。(卢子)

(编辑:覃逸霏  责任编辑:黄晓敏)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