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南宁人的100张南宁面孔——广西“金壮锦”创始人贺卡

时间:2022-04-25来源 : 南宁晚报作者 : 方朝明

谷雨时节,万物之春。  

作为南宁历史悠久的文化地标建筑,昔日斑驳陆离,大门紧闭的粤东会馆,谷雨迎春之际,敞开大门,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唤醒了沉睡许久的南宁城市记忆。设在此地的广西壮锦博物馆民族文化研学中心,吸引了众多的研学师生和文化学者以及南宁老市民。

广西“金壮锦”创始人贺卡。方朝明  摄

壮锦的世界五彩斑斓

走进装饰一新的广西壮锦博物馆民族文化研学中心,两台壮族织锦机放在展示厅里,默默见证着壮锦的前世今生,研学教室内,陈列着广西各地五彩斑斓各具特色的壮锦,广西壮锦分布和民族特色简介,壮锦传统制作技艺图示,还有壮锦、桂绣、民族服饰等研学器具。徜徉此间,仿佛走进壮族的家园,壮锦的世界,唤起人们的文化自信,讲好广西故事,建设壮美广西的民族自豪感由然而生。

广西壮锦博物馆、南宁市博物馆民族文化研学中心,在南宁百年老街的粤东会馆开办,引发了社会各界以及南宁市民的广泛关注。一位老南宁人听说粤东开馆专门前来参观,他还按南宁的民俗,买了四块本地手工红糖发糕,悄悄地放在粤东会馆大门的两个石墩上,寓意蒸蒸日上,发扬光大。他说,看到沉睡多年的粤东会馆“活”了起来,唤醒了我们更多的南宁记忆。

广西壮锦博物馆、南宁市博物馆民族文化研学中心的主办者,是广西金壮锦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广西壮锦博物馆馆长、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执行会长、广西文联民协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贺卡。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她和壮锦的故事。

拯救濒临失传的民族瑰宝

贺卡自幼受壮族文化的耳濡目染,对壮锦有浓厚的兴趣。早年曾在文化管理部门工作多年。

1987年,一件有关壮锦的遭遇,改变了贺卡的人生。

忻城是壮锦的发源地之一,盛产五彩斑斓的壮锦。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立项资助忻城壮锦厂,但因市场以及各种原因,壮锦厂无法生存下去,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解散停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项目被迫终止,参与此项目的贺卡痛心不已。

贺卡下定决心,拯救濒临失传的民族瑰宝壮锦。“要让壮锦活下来传下去”,从1995年开始,贺卡开始系统整理壮锦的相关历史文化资料。1997年,贺卡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壮锦的挖掘、传承、保护、创新工作。为此,她走遍了桂、云、贵、川等壮族少数民族聚居区,收集整理了各类壮锦的传统制作技艺。

2004年,贺卡成立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她说,金壮锦,源于“寸金寸锦”的民俗谚语,寓意广西壮锦如金子般弥足珍贵。再现壮乡“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临鸡乍唱停梭后,又听砧声杂臼声。”的繁盛景象。

公司成立后,贺卡致力于弘扬壮锦文化,传承千年历史,使壮锦打响品牌,走出壮乡,惠及百姓,走向世界。

2007年,正值香港回归十周年,贺卡提出“中国四大名锦齐展演,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品牌创意。在其和有关部门努力下,一幅出自八位壮锦大师,长3.5米、宽2.4米的史上最大壮锦《庆香港回归十周年》出炉,让广西壮锦一炮而红,跻身中国四大名锦,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苏州宋锦齐名,进入大众视野,引发国际关注。壮锦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民族气息。

策划“最大壮锦献世博”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贺卡组织和总策划“最大壮锦献世博”,并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壮锦制作用时96天,由16种彩色丝光线10万多针织就,壮锦以黄色为主调,长6.6米、宽3.68米。上端是两只栩栩如生的五彩凤凰,在上海世博会会徽旁翩然起舞,出自“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诗句;中间是和平鸽组成的世界地图,并用中文、壮文、英文标记“广西壮锦献世博”字样;下方12个世居民族围绕铜鼓欢歌起舞,代表广西各族人民共庆世博会。

2021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贺卡又组织策划了“建党100年,织娘感党恩”活动,组织百名壮锦织娘,创制广西十二个世居民族的巨幅壮锦图案,长11米、高2.3米,气势宏大,图案精美,造型生动。表现了广西各族人民“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美好心愿和壮志豪情。

每年的“壮族三月三”活动,金壮锦研制的产品,已成为“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壮族文化符号,穿在身上和戴在身上,为“壮族三月三”增添了浓郁的民族元素,受到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贺卡发起成立了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建立“织绣帮扶计划”。在山区开展织绣培训,组织发动妇女参与织绣学习,通过传承人导师传帮带,让农村妇女实现就地创业,技术扶贫。贺卡创设的“桂绣坊”采用独特的“博物馆+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帮扶模式,实现了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和推广性传承。

唤起南宁市民的城市记忆

贺卡还致力于壮锦走向世界,为了打开国际市场,把壮锦推向世界,2019年开始与意大利著名品牌GMB合作,在意大利设立中意文化设计中心。在意大利罗马注册成立广西壮锦文化推广协会,在欧洲以及国内注册建立民族品牌,并在国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目前壮锦产品已进入欧洲,在品牌推广会上,受到了欧洲销售商和品牌商的喜欢和青睐。

谈及在南宁粤东会馆成立壮锦博物馆研学中心,贺卡说,这是讲好广西故事,弘扬壮锦文化的重要载体。粤东会馆是南宁乃至广西著名的历史文化地标性建筑,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传承壮锦文化的最佳之地,能唤起南宁市民的城市记忆。为了做好壮锦文化传承,中心开展研学活动的内容,包括壮锦、桂绣、民族服饰的传统制作技艺等,很受欢迎。目前,通过研学中心,让技艺进入校园,也让学生们走出来,形成基地学校相结合的研学模式。比如,与西乡塘区文旅广电局等部门,开展“壮锦传承进校园”活动,开展壮锦研学活动。(方朝明) 

壮锦历史文化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锦,起源于汉代,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广西通志》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早在汉代,当地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纤维,织制出葛布,络布作为衣料。唐代,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时壮族所织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丝布、食单等布料,已被王朝列为贡品。唐代,壮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斑布、丝布等,已成为宫廷贡品。

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这一时期,壮族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设蜀锦院,织锦四种之中,即有广西锦(即壮锦),为上贡的锦帛之一,可见壮锦之名贵。到了明代,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明代万历年间,织有龙、凤等花纹图案的壮锦已成为朝廷的贡品。明清时期,壮锦已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使壮锦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虽仍为皇室贡品,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

(编辑:黄晓敏  责任编辑:黄秋桦)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