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区:绿色特色产业加固乡村振兴基础

时间:2022-04-24来源 : 人民网-广西频道作者 : 周胜伟 杨来 梁卓豪

夏日的百色市右江区,处处涌动着活力、显露着生机:成片的百香果长势喜人、林下放养鸡在活蹦乱跳……每一片土地都在“弹唱”着特色产业助农致富的美妙音符!

近年来,右江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构建起以百香果、林下鸡、种桑养蚕等为主的绿色特色产业体系。同时,坚持以产业扶贫致富为抓手,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保障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4月20日,右江区龙川镇六能村百香果种植基地看到,数名工人在栽种田间往来穿梭,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村两委干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组织村民整地翻土、种植果苗、搭架子、灌根,抢抓农时,狠抓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正在忙碌劳作的村民李美升说:“我主要负责把果苗种下去,搭架子,现在已经种了15亩,预计还有3天可以完成,一天大概有200块的收入。”

据六能村党支部书记梁光忠介绍,该村争取到上级衔接资金50万元,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种植百香果项目30亩,带动周边群众就业。亩产预计2000斤左右,年底纯收入就有7至8万元。

2019年,在外务工的意尤村村民黄绍明回到家乡,与妻子一起干起林下养鸡业。刚蒙蒙亮,黄绍明和妻子一起走进鸡棚,喂鸡、加水、清扫、烧火控温……龙川镇意尤村生态养殖产业示范园鸡棚里开始热闹起来。“一批大约能出栏9000羽,每批大概能拿到4万多元的利润。”黄绍明介绍。

看中生态养鸡的广阔市场前景,意尤村种养合作社引进了百色亚胜生态牧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链式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创建林下瑶鸡养殖产业园。如今,产业园里有20多个村民和黄绍明一样,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产业园每年肉鸡出栏量达13万羽,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近年来,龙川镇充分依托当地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养鸡、油茶加工、肉牛养殖、香米蔬菜种植等产业,目前已经有村集体经济16个,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55.05万元,有效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在右江区泮水乡那扪村的桑苗种植地里,大伙正忙着移栽树苗、挖坑、填土、筛选苗种……“我们村利用40亩流转土地来种桑苗,每亩一年可以产出4000斤嫩叶子,可以供养200到250斤蚕茧。”提及种桑养蚕,村支书黄海陆滔滔不绝。

据了解,此前,那扪村以种植红薯、玉米、甘蔗为主。自脱贫攻坚以来,该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业,每亩桑叶供养蚕茧后售卖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6000-7000元收入,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水平。

特色种植产业能够富民增收,而高质量的农业产品能够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走进大楞乡龙和屯的蔬菜种植基地里,映入眼帘的是机械化的管理模式,村民们正忙着维护管道,给蔬菜除草、喷营养液等。

在开展发展绿色特色产业活动中,大楞乡采取“村联合社+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产业协会”的发展模式,持续引进新品种蔬菜种植,不断带动基地及周边村民增收致富。目前,该乡已在龙和村建成绿色蔬菜基地600亩。

近年来,右江区凝聚政府、企业、合作社、银行、科研院校、农户六方面发展合力,对特色产业种植户实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灌溉、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获运储、统一品牌标识、统一销售,分户承包生产经营”的“八统一分”经营模式,打消了农民的顾虑,调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右江区已完成蔬菜种植面积3.7万亩,桑苗新增种植100亩,百香果面积新增种植600亩。(周胜伟 杨来 梁卓豪)

(编辑:黄晓敏  责任编辑:黄秋桦)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