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区推进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
保护八桂遗珍 活化利用文物
从花山岩画追寻骆越先民的历史足迹,在合浦大浪古城“触摸”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印迹,探访博物馆感受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走进纪念馆聆听红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遍布八桂大地的历史遗珍,讲述广西故事,永续千秋文脉。
广西考古发掘的东汉陶船见证海上丝路历史。
古籍修复让古籍在文化传承中“复活”。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我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将保护成果惠及民众作为文物工作的宗旨,推动文物保护、考古调查、文物抢救修复与合理利用等工作全方位开展,让八桂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
摸清八桂家底,守望精神家园
八桂大地,历史悠久,人文璀璨。古人类、手斧、贝丘遗址、大石铲、岩画、铜鼓、灵渠、岩洞葬、石刻以及土司、向海之路、抗法固边、红色革命文物等,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广西多元交融的深远历史,彰显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3月,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
目前广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059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14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6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95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3项。国有可移动文物961951件(327687件套)。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措施》《关于实施广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意见》《关于推进特色博物馆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政策文件。2021年7月,广西文物局挂牌,并在全国率先完成全部市县的文物局挂牌工作,进一步压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优化文物保护管理体系。
在自治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广西扎实推进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全面推进革命旧址、遗址公园、传统建筑壁画、石窟寺(含摩崖石刻)等保护工作,实施了梧州近代建筑群、桂林石刻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重点文物保存状况持续改善。靖江王陵等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合浦大浪古城等项目考古调查、发掘和课题研究工作持续推进;围绕国家战略,我区积极开展海上丝绸之路、边疆文物调查和发掘研究……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2021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合浦汉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今年,我区计划建设集文物展示、保护、研究、利用为一体的“广西考古标本库房”。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林强透露,该项目目前正稳步推进,广西考古博物馆建设项目列入广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文物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卷帙浩繁的古籍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今年“壮族三月三”假期,广西图书馆依托馆藏古籍资源,推出“走读广西”八桂壮族歌谣文献展,展现广西歌海的历史魅力。广西图书馆馆长、广西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秦小燕表示,该馆常态化开展古籍宣传推广活动,“芸帙叶香——广西壮族自治区藏国家珍贵古籍展”“体验雕版印刷品读古籍善本”等系列活动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更好地发挥了古籍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生活、滋养心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为做好古籍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区将继续深入推进古籍普查,全面摸清广西古籍存藏情况;重点加强珍贵古籍和濒危古籍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快古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促进古籍资源便捷使用和开放共享……让更多人共享文物保护成果,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2022年清明期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开展“清明祭英烈”网上祭奠活动,网页下方有一份“湘江战役红军英烈名录”,收录了两万余名红军战士的名字,这些名字和背后的事迹不断被人们追寻、铭记。“湘江飞歌祭英灵,天风长啸颂英雄”,网友们纷纷留言,寄托心中哀思,致敬革命先烈。
“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我区深入拓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渠道,圆满完成湘江战役烈士纪念设施建设保护和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2020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落成对外开放。湘江战役烈士纪念设施等入选国家2021年度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红色基因库建设试点。截止2021年12月31日,湘江战役“一园两馆”接待参观1222.63万人次,成为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广西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约2000处,全区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可移动革命文物10649件(套),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一处处旧址讲述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一件件文物彰显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我区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实施连城要塞遗址和友谊关等一批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安全设施建设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等一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项目;举办“中国共产党广西革命建设百年历程文物图片展”“广西廉政文化展”巡展等专题展览,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红色精神传播开来。
把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广西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成功创建百色起义纪念公园5A级景区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推出“邓小平足迹之旅”“湘江战役之旅”等10条红色游学精品线路,涉及全区14个设区市,展现广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过的壮阔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红色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作用进一步彰显。
讲好广西故事,推动文明交流
让文物在发掘、保护和利用中重焕光彩,博物馆承担着重要作用。全区各博物馆紧扣馆藏文物特色,不断推出新展览,探索利用科技和创意手段推进网上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和文创产品开发,丰富而珍贵的藏品传递历史回声,讲述八桂大地的繁荣与文明。
4月12日,广西博物馆以馆藏文物翔鹭纹铜鼓、羽纹铜凤灯和大铜马为原型,结合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平台首次推出3款数字藏品。藏家选购后,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屏幕上翻转藏品,从不同视角观察文物的精巧构造、精湛工艺和精美纹饰,了解古人聪明才智,感受文物原有韵味……这是该馆推进智慧化建设工作,运用信息技术推动藏品保护、展示及利用的一次融合创新之举。据韦江馆长介绍,围绕让文物“活”起来,该馆致力立足馆藏文物,打造具有广西历史文化特色的展览体系:一是打造全面展示广西从石器时代到新中国成立的广西通史陈列;二是通过骆越文化、铜鼓文化和民族历史文化的展示,丰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内涵;三是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赋能三大定位的新使命,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这套清代壮族女服底部的刺绣纹样,是一个艺术化风格的汉字——‘寿’,这个特别的设计,使服装在保持壮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展现了汉民族文化元素,交汇融合,兼容并蓄……”4月6日,广西民族博物馆《民族志∙馆长说》线上开讲,带领观众走进龙脊十三寨,感受广西各民族文化共融的优良传统和互助互爱的团结精神。为充分展示广西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该馆以“铜鼓文化”“五彩八桂”“壮族文化展”三大基本陈列为主,通过创办“畅享民歌”“广西民族志影展”“非遗天天见”等品牌活动,向观众生动立体展示多姿多彩的广西文化。“创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手段,持续激发文物资源的时代活力,保护、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我们使命在肩。”馆长梁志敏说。
据自治区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区登记备案博物馆119家,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50家,一级博物馆3家,二级博物馆9家,三级博物馆18家。广西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有序推进,北海市博物馆、容县广西华侨博物馆、大藤峡博物馆等市县级特色博物馆相继建成,一批新建生态博物馆、镇史馆、村史馆先后建成,全区特色博物馆体系基本建成。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瓯骆传承壮家欢歌——壮族历史文化展”,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洞穴家园——柳州史前文化陈列”等特色展陈引人关注……各级博物馆陈列展览数量质量明显提升,公共服务和宣传教育能力不断扩展。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各地各级博物馆努力探索“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以云课堂、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让更多人感受文物之美,触摸历史温度,感受中华魅力。(记者 秦雯)
(编辑:黄晓敏 责任编辑:黄秋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