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州大地春收忙——桂平市聚焦三大特色冬种产业实现春收增效

时间:2022-03-31来源 : 广西日报作者 : 唐正芳

春分时节,八桂大地处处是春耕春种的繁忙景象。而在桂平市,却展现出播春种与春收交集的美丽画卷:金田镇的农民正忙着采挖地里的淮山,收购商直接到田头装运淮山;西山茶基地的员工正在采摘春茶,制茶车间的新茶清香扑鼻而来;西山镇的马铃薯基地里,村民们刨开泥土,捡拾一颗颗的马铃薯……

桂平地处广西最大的平原——浔江平原,西江“黄金水道”黔江、郁江、浔江三江交汇地带,北回归线横穿该市辖区中部,水热资源丰富……所有优势汇集在一起,成就了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让这个广西“鱼米之乡”享誉全国。

桂平耕地总面积148万亩,是广西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29元,同比增长10.5%。预测2022年第一季度农林牧渔业产值约34亿元,同比增长13%。

桂平市金田镇金田村村民正在挖淮山。

桂平市金田镇金田村村道边的淮山收购点。

桂平市西山镇福山村益农种植合作社蔬菜基地开挖马铃薯。

桂平市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山华塘西山茶基地进入春茶采摘季节。

近年来,桂平市采取有力措施,抓住淮山、绿茶、马铃薯三大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充分利用闲置稻田或复垦抛荒地,扩大秋冬种植面积;鼓励村民与老板或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秋冬种产业,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形成集约化生产。同时对规模开发秋冬种的企业和种植大户实行补贴及资金扶持,增强企业和种植大户参与秋冬种开发的决心。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秋冬种产业的有序开展,包括冬种马铃薯及常见蔬菜在内的秋冬种作物38万多亩。每到冬种作物春收繁忙季节,该市积极做好春收与春种有效衔接,有序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成为八桂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长长的淮山挖出来

在桂平金田镇,老人们说,这里田野的土,会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因此叫金田。

100多年前,桂平金田的人们从山上挖下野生淮山的种苗,种在这金光闪闪的土地里,经过长期的筛选、培育、优化,成就了“金田淮山”的品牌。

3月25日,霏霏春雨带着丝丝凉意,记者走在桂平市金田镇金田村田间小路上,随处可见在田里采挖淮山的村民及停在村边收购淮山的小型农用车。

“你要把前边的土刨开,才好把淮山牵引出来。”当天,村民陆先勇夫妻正在田里挖淮山,看到他们熟练地用桶锹在垄上刨着土,不一会从地里牵出一根根长长的淮山。

“因天气原因,今年淮山的收成稍微差点,但价格比去年高一些,总的说来还不错。”陆先勇说,他家今年种了3亩淮山,收入2.5万多元。正在乡道上收购淮山的邱树贵介绍,今年的收购均价每公斤4—4.5元之间,他从1月开始每天都来收淮山,然后运到定点的无硫加工厂,最多一天能收3车,每车3—3.5吨,今年以来收了10多万公斤。他们村像他一样专门收淮山的有20多人。

“淮山在金田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金田镇党委书记梁金成介绍,20世纪50年代人工栽培淮山后,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畅销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金田淮山于2016年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入选首批广西农业品牌目录,获得“广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2013年、2021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金田的淮山不仅个大圆直,而且口感细腻、粉质十足。主产区的金田、茶林等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淮山,亩产值8000元以上。

淮山曾是当地脱贫攻坚的功臣,如今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金田镇淮山种植基地负责人吴家春介绍,他的基地曾带动270多户贫困户种淮山600多亩,每亩纯收入9000多元,他主要是通过品种推广、技术培训、咨询指导及淮山产品购销等服务村民,让脱贫户增收。

好淮山是个大、圆直,平均长度达1米左右。“这得益于我们大力推广的‘打孔+稻草’无公害淮山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金田镇镇长刘子荣介绍,垂直打孔既为淮山的生长拓展了深度,也极大方便了淮山的采挖,还为废弃稻草找到了最好的归宿。淮山目前是金田镇的主导产业,常年种植面积2万多亩,平均亩产鲜薯2000公斤,总产量4万多吨,并形成了一整套淮山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

多年来,桂平市高度重视“金田淮山”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并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优先发展,通过农民参与淮山种植与经营、企业雇请农民入基地务工、租地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目前该市常年种植面积5万亩,鲜淮山总产量在10万吨左右,总产值5亿多元。

绿绿的茶叶摘下来

温和的气候、土壤的PH值在4.5—6之间、光照强度320—600LX、年降雨量为1700毫米左右、相对温度80%—85%……这些较为专业的词汇在一起,造就了一款全国名茶——西山茶。

桂平西山茶自唐代高僧手植,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清代被选为贡品,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全国名茶。

因西山茶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时间、次数和重量等,其制作技艺于2021年初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西山茶咧青又尖,叶如细雨茶色鲜,清清乳泉水泡茶,甘香横溢醉茶仙……”每年春天采茶季节,春意浓浓的茶园总会有这首《西山香茶敬亲人》相伴。

3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桂平市金田林场风门坳分场的山华园2000亩茶场,恰逢明前茶的采摘季节。据介绍,这里的茶树是移植而来的西山茶原种树,茶园由桂平市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该公司总经理查聪介绍,2020年初,他们开始在风门坳分场山华塘建设5000亩西山茶扶贫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规划种茶4300多亩,投资1.2亿元。如今已种下茶树约2200亩,同时购进绿茶、黑茶2条生产线及茶叶自动包装机和采茶机。

该基地炒茶工徐埃妮一边泡茶一边说,只要天不下雨,每天都有近百名采茶工前来采茶,每天劳务收入在100—120元之间。目前有14个村民合作社与公司签订分红协议,2020年农户、脱贫户分红80.8万元。

浔江岸边,春风徐来。3月25日上午,记者走进本地西山茶龙头企业西山碧水茶园公司的制茶车间,浓烈的新茶气息扑鼻而来。只见两张大凉台上铺满了刚采摘回来的新茶,经几个小时的摊凉,茶叶上的水分被晾干。茶园老板姚卓帆将茶叶扫笼装筐,一抓抓送进设备进行杀青,在200℃左右的高温炒制下,茶叶从设备的另一端随风飘出,落在簸箕里,此时茶叶已变成半干状态。经再次摊凉后,茶叶被选进到专门设备里揉成条索、理条、烘焙。

姚卓帆介绍,因为制茶的工艺很考究,碧水茶园的西山茶风味独特,每年都有绝品产出,加上又是富硒产品,每公斤售价在2000—5000元之间,是普通西山茶的四五倍,他的300亩茶园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去年,姚卓帆在紫荆镇通过流转土地又种下500亩西山原种茶。

近年来,桂平市进一步增强培育力度,新建西山茶育种基地5个,新茶园70%选种西山茶种。3月12日,桂平市唐吉食品公司与白兰村群众在黔江大藤峡右岸白兰村山岭,栽下一株株有20多年树龄的原种西山茶树苗,为西山茶产业基地再添新绿。

桂平市因地制宜,把茶产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在政策、品牌培育、融资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作为冬种春收产业来打造。目前有茶树面积1.67万亩,年产量613吨,当地26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成为茶叶生产重点乡镇,加工企业50多家,由原来单一的西山绿茶,增加了西山红茶、西山白茶、西山黑茶等品种,2021年产值达1.47亿元。

圆圆的土豆刨出来

桂平冬种马铃薯也有百余年历史。以前,该市大多数由农户分散种植马铃薯,并以自食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治区农业部门引进了一批国内外脱毒品种试种后,随着专业合作社的加入,桂平的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3月25日上午,天刚放晴,桂平市西山镇福山村益农种植合作社蔬菜基地的百亩马铃薯进入采挖季节,基地里10多个村民正在用小铁锹刨开泥土,挖出马铃薯。今年60岁的村民岑秋梅干得正欢,她一个上午都在地里挖马铃薯。

早在10多年前,嗅觉灵敏的李文照在村里流转了400多亩土地,100亩种马铃薯,300多亩种时令叶菜。他说,因前段时间天气阴冷,今年马铃薯产量有所下降,亩均产量2000公斤左右,主要销往本地超市、学校、农贸市场,价格每公斤在2—4元之间。“最多时有五六十人来挖,约半个月后挖完,随后就可春插了。”

在该市南木镇洛连村马铃薯优势区创建示范片,每天也有几十个村民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挖马铃薯。南木镇重视冬季粮食生产,鼓励合作社、个人种植马铃薯,目前种植300多亩,其中优质示范园200多亩,预计产量900多吨,产值超14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贵州、广东、东北三省等地。

马铃薯是桂平冬种的主要作物品种之一。一直以来,该市把发展冬种马铃薯生产、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发动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带动群众种植,并引导营销能人与种植大户签订马铃薯产销合同,使冬种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种植面积约5.7万亩左右。

近年来,桂平市农业农村部门实施马铃薯优势区创建项目,在白沙镇等4个乡镇建立了6个示范片,其中百亩以上示范片6个。示范片全面推广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稻草包心栽培等技术,采用机械种植、无人机喷药、机械收获,马铃薯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马铃薯生产开始向高产优质种植方向发展。(记者 唐正芳)

(编辑:黄晓敏  责任编辑:黄秋桦)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