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民歌的接力棒传递到更多人手中
何梦苓:花山女儿的艺苑芳华
何梦苓为壮乡人民深情歌唱。
何梦苓,广西著名壮族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被誉为“花山歌后”,代表作有《花山梦想》《山水壮乡》。她5次登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如今,她把民歌的接力棒传递到了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手中。
孜孜以求 花山儿女立志唱响壮乡歌声
何梦苓出生在广西宁明县,她说:“花山给了我青春美、艺术美。”她从呱呱落地后就受到民歌的熏陶,慢慢地展露出歌唱天赋。可以说,方圆几百里星罗棋布的歌圩就是她成长最好的摇篮。14岁那年,她参加全县少儿歌唱比赛,一举夺冠。
1990年9月,何梦苓考入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在众多的考生中,被称为“花山之子”的广西著名音乐家范西姆老师发现了何梦苓,让她进入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师从刘肖冰老师。很快,她从一群孩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1991年,何梦苓就开始参加交流演出,甚至到了新疆等地区,所有这一切都为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94年7月,何梦苓一毕业就进入南宁市艺术剧院担任独唱演员。1997年被选送到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的少数民族声乐进修班学习,师从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王士魁教授,使她的歌唱技术更加成熟。
作为花山儿女,作为一名年轻的壮族歌唱演员,何梦苓对艺术有着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希望壮乡的歌声飘向世界。她珍惜每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同时也参加过许多声乐大赛。1991年参加中国少数民族“独唱、独奏、独舞”比赛,荣获三等奖;1992年参加广西少数民族青年歌手邀请赛,荣获二等奖,与黄春艳一起被称为“广西民歌金花”;1994年获中国民歌大赛广西选拔赛二等奖;1996年,她参加广西国际民歌节广西民歌大赛,荣获了当届大赛金奖,得到担任当届评委会主任金铁霖教授的肯定……
冉冉升起 “花山歌后”闪耀民歌节舞台
与黄春艳、李卫红、唐彩妹一起被称为“广西民歌四金花”的何梦苓,早在1996年参加广西民歌大赛时就获得了金奖。同年,她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第二年又进入中国音乐学院深造。在艺术道路上,她得到不少老师的帮助。如,她曾向广西歌舞团一级歌唱演员黄绍填老师学习声乐。任职南宁市艺术剧院后,何梦苓还利用业余时间师从广西音乐教育名家龚小平学习声乐,研究演唱技巧,探讨舞台表演。
何梦苓多次参演民歌节,成为民歌节观众熟悉和喜爱的常客。2000年民歌节开幕晚会上,众多中外艺术家云集。何梦苓和黄春艳、唐彩妹、李卫红一起演唱了《三月木棉红绯绯》,向观众展示壮族山歌原始而动听的音乐魅力。用北京著名音乐人陈翔宇的话来说,就是“既有深山老林的原始感,又有现代都市气息;很远,又很近。”谈到首次上民歌节的感受,何梦苓深有感触地说:“民歌永远都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南宁举办民歌节,对民歌艺术的发展,绝对是大好事。经历了民歌节的舞台,得到了艺术的锻炼,以后遇到怎样的场合,都不会怯场。”
2002年民歌节开幕晚会上,何梦苓与谢斌、袁泉、王迪等歌手合唱了《跺跺脚》,并在东南亚之夜晚会上演唱了《壮乡美》。2003年的民歌节开幕晚会,何梦苓与唐彩妹、刘彩云共同演绎马山三声部民歌《生活美如霞》,再次以清亮明朗的歌喉征服歌迷。2010年的民歌节,何梦苓与韦盼盼、刘彩云共同演绎了有浓郁广西特色的《歌圩组歌》。2015年的民歌节,何梦苓与刘海旋一起演绎了经典的《小河淌水》。这首歌曲由著名音乐人秦万民和覃峰配器,何梦苓演唱原生态部分,让人耳目一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何梦苓表示:“和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们在一起演出,我每次参演都学到很多新东西。而有一点我一直在坚持,就是要发扬本民族的特色,让壮族的民歌发扬光大,世代传唱下去。”
去年民歌节,何梦苓还辅导南宁的山水童声合唱团孩子们献唱壮语版《唱支山歌给党听》,拉开了整场晚会的序幕。为了让不懂壮语的孩子们熟悉壮语发音、学会用壮语歌唱,何梦苓专门为孩子们指导壮语歌曲发音。让孩子们在基本功、动作设计、舞台表现力等获得了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何梦苓除了多次登上民歌节表演的舞台,还是民歌节的幕后工作者,经常是刚从舞台上走下来,又开始其他演员的催场工作,忙得不亦乐乎。她说:“从广西体育场、南宁民歌湖、南宁人民会堂到广西体育中心、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再到南宁园博园,我经历了民歌节的变迁,也得到了更多民歌的洗礼,从中不断成长,这些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殷殷之情 传扬八桂文化的无穷魅力
何梦苓这些年还非常热心公益事业,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不少公益演出活动中都能看到她不知疲倦的身影。2017年8月,她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的录制,和黄春艳、吴琼华等一起向世界展示了广西嘹歌的无穷魅力。
更值得点赞的是,何梦苓亲力亲为到基层为乡村农民送去文化,同时也了解了当地的民族音乐现状。从2016年10月到2017年12月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参加了“三区人才培训扶贫活动”,和同事在横州市等6个乡下扶贫点进行文化扶贫。除了白天上班,他们常常利用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赶到扶贫点,教村民唱歌、拉二胡、舞蹈、演小品。6个扶贫点,风雨无阻地进行了1200场活动,很大程度改变了乡村的文化面貌。“刚开始时,有的村民羞于唱歌,后来经过沟通和学习,他们爱唱歌了,敢大胆说话,还能指出同伴们哪里唱得不好,显然进步了很多。”
何梦苓透露,她在开展“三区人才培训”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每到一处,她都会去乡村的圩日走走看看,听听当地人唱歌,她甚至还会到村落的榕树下听前辈们唱那些古老的民歌。“每次下乡都很快乐,所有的辛苦都抛到脑后。一方面看到乡亲们学到了知识,另一方面自己又学会新的民歌,这样的乐趣实在无法形容”。更让人高兴的是,“三区人才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活动结束后,进行了汇报集中演出,央视新闻也作了相关报道。“这一年多时间在外人看起来特别忙碌,正好我爱人下乡担任第一书记,因此很多时候连孩子都是老人帮带,但我无怨无悔,珍惜走过的每段历程,这些历程都在艺术上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何梦苓说。
谆谆教导 八旬非遗传承人连唱5段山歌
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何梦苓不忘继续虚心向前辈学习。她曾两次到马山安善村拜访马山三声部第三代国家非遗传承人温桂元老师。第二次是在2020年8月,时年88岁高龄的老人高兴地给大家唱起三声部山歌,让一行拜访者非常感动,老人家风采依然。何梦苓还清晰地记得,当老人得知她也会唱马山三声部山歌时,激动地连唱了5段。虽然年岁已高,但老人气息掌握得很好。唱完后,老人还亲自送了何梦苓很长一段路,让何梦苓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传播广西优秀文化上,何梦苓一直不懈努力着。她演唱了大量广西本土作品,其中两部优秀代表作《花山梦想》《山水壮乡》拍摄了MV,展现了花山儿女、壮乡儿女的美好情怀。
近年来,何梦苓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行政管理以及民族文化的传帮带上,但讲坛或者舞台依然能看见她的身影。讲艺术党课、到基层演出、辅导群众,她依然忙个不停。有时候她讲完课,群众还会热情地围拢上来,就音乐知识问个不停。看到他们的好学劲头,何梦苓心里特别高兴。
“我的工作始终围绕着艺术开展。身上的责任很重,我始终不忘初心。我也深知,树立更强的文化自信,会让广西的民族文化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芬芳和无穷魅力。”何梦苓说。(记者 李宗文)
(编辑:黄晓敏 责任编辑:黄秋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