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壮族天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2-03-17来源 : 广西日报作者 : 黄平

图为壮族天琴。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具体体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中华民族文化源自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各自独具特色的贡献。在新时代,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全面加强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流布于中越边境地区的广西龙州县、宁明县、凭祥市和防城港市等地的壮族天琴艺术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壮族先民丰厚的信仰民俗文化精髓,是广西极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族天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场域地处祖国南疆边陲,呈现出民族生态多样化、文化生态交融化特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叠加影响下,壮族天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必须做好壮族天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这是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也是增进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需要。

正视壮族天琴艺术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

要做好壮族天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各方须正视其当前面临的问题。总体而言,其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顶层设计、基础理论古籍保护与整理、传播推广水平等三方面。

对壮族天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缺乏系统规划。壮族天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还未有系统的保护、研究规划。壮族天琴艺术保护与传承关涉国家文化安全、边境地区国家认同、民族团结等,文化遗产主要传承地及相关的宣传、文旅、民族宗教、教育等部门,以及驻地高校等,都负有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但由于缺乏对壮族天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相关责任方至今还未能形成合力,导致保护与传承力度不够。

基础理论古籍亟待整理保护。当前,壮族天琴艺术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起源、天琴乐器制作、艺术展演形式、功能价值等方面,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壮族天琴艺术展演及相关的民间仪式中所用的《塘佛》(以方块壮字记载壮族先民原始宗教信仰民俗的“天书”)等民间古籍,迄今为止还未能系统地整理、成系列影印译注出版。壮族天琴艺术是以语言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民族艺术,这些语言,几乎都体现在《塘佛》等民间古籍中,相关民间古籍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壮族天琴艺术的理论基础,而能读懂这些民间古籍的人士已不多,且普遍年事已高。影印译注出版壮族天琴艺术相关古籍文献,已成为当前保护与传承壮族天琴艺术的紧迫之举。

传播推广水平有待提高。从壮族天琴艺术传播情况看,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有限。媒体融合发展时代,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传播非遗文化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据抖音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97.94%已入驻抖音,国家级非遗类短视频被点赞数10亿次以上。但壮族天琴艺术在抖音上的播放量和点赞量,并不算多。究其原因,一是当地还未充分认识到融媒体传播壮族天琴艺术的重要性;二是目前传播天琴艺术的新媒体产品数量少,表现形式单一,绝大多数为原生态呈现,互动性不强,难以吸引受众;三是在壮族天琴艺术传播中能使用壮汉双语的人才极少,要创作相关新媒体爆款产品,需要有熟练掌握壮汉双语的人才。

建立健全壮族天琴艺术保护传承体系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我们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全面推进壮族天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依靠口授与行为传承,保护工作难度很大。要强化系统保护,建立壮族天琴艺术保护传承体系。相关地方党委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整合宣传、文旅、民族宗教、教育等部门保护与传承壮族天琴艺术的职能、职责,会同驻地高校相关专家学者,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则、标准、方法,形成壮族天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机制。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传承保护落实到位。要通过文字和音像记录、整理与传承壮族天琴艺术这一活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让人们“看得到、摸得着”。抓紧译注出版《塘佛》等民间古籍,为壮族天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交流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加大壮族天琴艺术的传播普及力度

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近年来,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迅速兴起,壮族天琴艺术的推广传播需要高度重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利用VR、AI等现代技术,推出富有创意的新媒体产品,推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能,让受众从视觉、听觉、触觉多维度感受天琴艺术的优美旋律与丰富内涵。要组织精通新媒体传播技巧和技术的运营人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快、受众多等优势,以充满现代感的表达形式,不断生产优秀的新媒体作品,全方位提高壮族天琴艺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把天琴艺术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天琴艺术深深根植于广大民众的生活中,促使天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拓展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专业人才。对壮族天琴艺术而言,要注重多渠道培养壮汉双语人才。壮汉双语是壮族天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语言条件,壮汉双语人才是壮族天琴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基础。单纯只懂壮语或者汉语,无法深刻理解、精准把握壮族天琴艺术的网络传播特性,不利于达成最佳的传播效果。必须强化意识,多渠道积极培育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度责任感的天琴艺术保护传承人才队伍,如依托文化遗产所在地高校,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课程,挖掘民间有双语基础的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等方式,建设一支多元化专业队伍,确保壮族天琴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后继有人。(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编辑:黄晓敏  责任编辑:黄秋桦)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