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裸岩上种树,在荒山石漠间建设绿洲,对于弄拉人来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天天都是植树节。
地处喀斯特岩溶大石山区的弄拉,是广西马山县古零镇的一个自然屯,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还成为了山地马拉松的“最美赛道”,山地自行车的“皇后赛段”。很难想象,这个漫山遍野都是绿树的地方,多年以前,是石漠化的重灾区。
青山环绕的弄拉屯。(央广网发 记者 黄月芬 摄)
荒山石漠重披“绿装”
绿树成荫,整齐划一,望着村民这几年刚刚种下的树,马山县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荣光很是欣慰,“现在种树已经变成村民们的一种习惯了,只要有空的地方,村民们都想办法种,能种树就种树。”
回首过去,弄拉屯四处被不见一树的石山环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靠山吃山”的村民们将弄拉的山林砍伐殆尽。“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在经历了水荒粮缺、山洪暴发的惨痛代价后,村民们也逐渐意识到了保护树木的重要性,开始封山育林。
弄拉曾是石漠化的重灾区。(央广网发 马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20世纪70年代末,高中毕业的李荣光被乡亲们推选为生产队长。自小目睹了树木被“砍光烧光卖光”的恶果,李荣光与大家一起定下了“砍一补六”的村规,村民违反规定乱砍乱伐的,除了罚款还得补种六棵树,并且保种保活,经过检查,如不成活又要继续补种,补够为止。
“村民挖一个坑,我就给五元,种一棵树给五元,到了第二年如果树还活着,又给五元钱。”为了鼓励大家种树,李荣光已经花了几百万元。在李荣光的带动下,村民们放下斧头和砍刀,扛起了锄头植树造林。
李荣光(中)与村民查看树木生长情况。(央广网发 雷琦竣 摄)
但要在“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的石头山上种树,谈何容易?由于严重的石漠化,弄拉土地十分贫瘠,为了种好树、养好树,弄拉村民们不得不从其他地方把土质较好的泥土“搬”过来,种下一棵棵树。
“像现在一块看似小小的绿化,我们当时运了10车的泥才种出来。”行走在弄拉山间,村民李华安介绍道。那时的村民们,相信只要一直种树,荒山总能绿起来。
现在,弄拉重新披上了“绿装”,村民们“你一锄,我一镐”种下的绿树,将曾经面目狰狞的座座裸山,温柔地环抱起来。
“石旮旯”变“金窝窝”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守着森林覆盖率超过90%大山的弄拉人,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树木不能随意砍伐,耕地不断减少,果树质量退化,村民收入徘徊不前。如何才能既保护青山,又能让村民们致富?
最终李荣光又把着眼点放到了弄拉的独特优势上——良好的生态环境。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以弄拉为核心、以“弄拉”命名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借助这个“品牌”,2008年底,李荣光带头成立了广西第一个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农户+公司”的经营模式开发旅游产业。
今日弄拉。(央广网发 马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村民以土地、自留山林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村民占股60%,投资人占股40%,共同参与开发经营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二十多名贫困人口承担了景区停车场收费管理、环境卫生保洁,绿化美化等工作,在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不用外出找工作,在景区工作一个月收入就有5000元。”李华安尝到了甜头。在他看来,植树不仅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把生态保护和发展生态旅游结合起来,使得弄拉屯如今的人均年收入将近2万元,是2008年人均收入的5倍多。
在吃上了生态旅游饭之后,弄拉开始了从乡村旅游景区到体育基地的转型。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势,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马山站)、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马山赛段)等国际赛事在弄拉举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山地运动爱好者的光临。
2017年起,弄拉连续三年被选为环广西公路自行车比赛(南宁站)赛段终点,被誉为“最美赛道”。(央广网发 马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3200亩的弄拉屯,到12.7万亩的弄拉自然保护区,再到100万亩的环弄拉自然生态旅游区,从昔日的荒山羊肠小道再到“最美赛道”,弄拉的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换回青山绿水,也换来了金山银山。(记者 黄月芬)
(编辑:黄晓敏 责任编辑:黄秋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