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宁区立足民俗资源 创建非遗品牌

时间:2022-02-28来源 : 南宁日报作者 : 莫岚远

“壮族八音”表演彰显邕宁传统文化特色。记者 赖有光  摄

在邕宁区那路村,村民们每到大年初一都会奏响邕宁壮族八音庆祝新年。近年来,邕宁区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结合特色民俗的“节”文化,在邕宁的大地上,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邕宁历史悠久,从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建制晋兴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邕宁区,有以邕剧、粤剧、采茶戏、师公戏、山歌剧等为代表的民间戏剧,以采茶舞、师公舞、春牛舞、斑鸠舞、蚌鹤舞等为主要的民间舞蹈,以嘹啰山歌、还球歌圩、歌堂、哭嫁歌等为核心的民间歌谣,以粤剧团、采茶戏团、山歌协会和八音班等为典型的民间文艺团体,以蒲庙花婆节、北帝庙会、赛巧节、八音节等为重心的民间节庆,以及以抢花炮为代表的民间体育,文化底蕴深厚,极具民族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邕宁民间传统文化得以恢复和弘扬,充满蓬勃生机。邕宁区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悠久的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古老邕文化焕发出独特魅力;通过文化传承与特色节庆相结合,挖掘出稻作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创建特色非遗品牌,有效地传承和保护邕宁特色民俗文化。

“邕宁每月都有节”“到邕宁去过节”成为挂在南宁人嘴边的口头禅。在邕宁区,民俗活动此起彼伏,贯穿在一年的各个月份中,熠熠生辉:农历二月初二的花炮节、三月十二的蒲庙花婆节、四月十三的北帝庙会、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雷婆岭抢花炮节、七月初七的那莲赛巧节、八月的八音文化艺术节、九月至十二月的农民丰收节及邕宁生榨米粉美食节等重要民俗节庆活动,邕宁区抓住本地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重大节庆活动相结合,将创建非遗品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无缝衔接,多形式地开展,有效地实施保护。

邕宁区每年还以众多的民俗节庆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积极有为地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让人们在民俗节庆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中,既享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品尝到非遗美味,也能购买到非遗好物,在节庆氛围里接受非遗宣传和教育,共享非遗品牌的无穷魅力,彰显邕宁传统文化的特色与气派,增强文化自信。(记者 莫岚远)

(编辑:黄晓敏  责任编辑:黄秋桦)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