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群众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区扎实推进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工作
“组甲制”原是恭城瑶族自治县创新的乡村治理模式,按照居住相邻、易于集中、便于管理原则,该村桥头村10—15户农户组成一个甲,2—3个甲组成一个组,全村共设有23个组。在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建设过程中,“组甲制”又成为建立基层健康管理的架构基础,让优质医疗资源顺利下沉至群众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医共体嫁接“组甲制”
“自从健康管理‘组甲制’走进我家,我的1型糖尿病控制得还不错!再也不用跑县医院了……”日前,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镇桥头村,村民成秋良成为该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延伸至终端的受益者之一。
2019年8月,恭城瑶族自治县被列为全国567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以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3家县级公立医院和10家乡镇卫生院整合医疗资源,组建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恭城瑶族自治县医疗集团。
如何在体制机制上实现创新突破?建立“特色组甲制健康管理恭城模式”,激活基层医疗机构活力,发动、组织、团结好基层群众力量,通过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打通为人民健康服务最后“一米”,实现对居民全方位的健康管理。
桥头村新卫生室是“三二一”医联体的末端,面积虽然不大,但观察室、诊疗室、药房等区域划分清晰,干净整洁,通过公卫监控系统和一体化健康管理平台,村医还可以通过5G与上级医院进行远程问诊。2019年9月,卫生室创新引进“县-乡-村”闭环健康管理模式,同时将健康管理融入恭城原创的“组甲制”社会服务体系。除了智慧化诊疗解决“看病难”外,在村医李宁峰看来,“组甲制”的管理模式让她轻松完成了全村726户3304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手册》建档立卡,村民健康得到规范管理。
听村医的话健康打卡
“我手上管着15户村民的健康,每个季度配合村医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慢性病管理工作。”曾担任过村干部的村民唐代年被大家推选成了甲长。
今年42岁,却有8年1型糖尿病史的成秋良就是唐代年甲里的一户。健康管理平台进村以来,成秋良和村民的健康信息全部录入村卫生室一体化健康管理系统。村医每天早上点开系统,根据系统提示,对全村所有列入重点健康管理的村民进行精准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心理调适等多项健康管理。
“通过智能血糖仪,村医随时掌握我的健康状况,出现问题他们都能第一时间帮我解决,也不用总是往县医院跑了。”如今的成秋良每天按村医发的《健康生活记录表》打卡膳食,饭后散步健身已成为他的一个健康好习惯。
自建立“特色组甲制健康管理恭城模式”以来,恭城瑶族自治县桥头村、八岩村、湖山村等村屯社区卫生室的慢病管理率100%(管理方案)、常驻人口建档率100%。通过县医共体服务中心(县医疗集团)在各行政村“组甲制”基础上用基于时间轴线上、线下全闭环管理模式,构建三位一体的县、乡、村“恭城慢性病防治体系”,在村卫生室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慢性病管理服务,恭城探索出一条在不富裕地区可复制的紧密型医共体医改新模式。
30分钟基础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建成
2021年3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确定恭城为6个试点县之一;2021年10月,恭城向国家健康委和世卫组织汇报项目行动方案,得到一致好评。
恭城医疗卫生服务的变化,也是广西医改延伸至终端的一个缩影。新一轮医改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统筹推进深化医改和健康广西建设工作,在积极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推动全区医改和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实现了村村有公办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二级公立医院、市市有三甲综合医院。城市、农村居民30分钟以内能到最近医疗点的比例分别为99.7%和98.5%,30分钟基础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建成。全区建成各类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等993个,“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形成,医疗卫生服务的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2021年,鹿寨县、恭城瑶族自治县被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确定为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全民健康覆盖项目试点县。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试点县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同时,柳州市被确定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二批国家级示范城市。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试点示范地区将作为改革先锋,在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深改实改,为全区的医改工作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医疗健康需求,增强群众的健康获得感。(记者 梁莹 通讯员 吕丹 姚琳)
(编辑:韦青咪 责任编辑:韦青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