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话山歌满校园 民族文化永传承

时间:2022-01-25来源 : 南宁日报作者 : 宾艺苑 刘松桂 郭献花

原标题: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中心学校

平话山歌满校园 民族文化永传承

大塘镇中心学校平话山歌队在良庆区德育工作展示会上表演合唱平话山歌。(学校供图)

“大塘祖辈唱山歌,歌中唱尽苦与乐……”冬日的校园,寒风凛凛,从南宁市良庆区大塘镇中心学校校园里传出的阵阵山歌让人心生温暖。走进学校看到,干净整洁的校园、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室和走廊、文明有礼的师生……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2021年,大塘镇中心学校列入良庆区第二批新样态试点学校,百年老校步入新发展阶段。如今,学校形成了以“恩若龙母德如甲峰”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校训,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平话山歌文化为己任,培养有习礼、有习行、有好习惯,具备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追梦人。

落地生根  非遗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南宁市郊区及横州、宾阳、上林、马山等,以及左江、右江沿岸,都散居着平话人,这一带的平话统称桂南平话。”广西民族大学人类学教授、平话人研究权威学者徐杰舜介绍道。良庆区大塘镇中心学校坐落于良庆区南部,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讲平话,平话山歌源远流长,为大塘镇中心学校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提供了天然的沃土。

大塘镇中心学校具备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的优势及条件。从党委、政府重视弘扬传统文化、打造良庆文化品牌,加大对民间山歌组织的重视扶持力度,到校长、副校长为平话山歌作词,带动全校师生传承非遗;从涌现一批爱岗敬业和热爱平话的本土教师,尤其是有专业素质好的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到用平话沟通交流的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学生向父辈、祖辈学习平话山歌;从每年围绕平话山歌开展各种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己的才能,到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开展相关活动给予资金支持……一项项非遗保护传承措施在大塘镇中心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非遗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多措并举  筑牢非遗传承教学基础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校长李盛成介绍,通过传承平话山歌,让学生感受平话山歌的丰富和优美,激发他们对平话山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热爱家乡的意识与情感。  

除了在音乐、艺术课堂中增加平话山歌的教学,学校还把平话山歌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使乡土艺术教育走进课堂。在课外兴趣活动中成立传承平话山歌兴趣小组,对兴趣小组的学生进行更加系统的教学,在全校起示范表演作用。结合城区上下“知区情、唱山歌、重礼仪”活动,充分发挥家长的艺术才能,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利用家长来影响学生。定期在校内开展平话山歌教育展示活动,充分展示活动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平话山歌的兴趣。

在传承平话山歌教育的进程中,学校将平话山歌教育活动与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促进校本教材进课堂,并在现有基础上做到最大限度的普及。“我们结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环境等方面,把传承平话山歌教育落到实处。”李盛成说。

平话童谣  扎根校园滋润学生成长

“学好本领报祖国,大塘学子齐高歌,颂唱当下好生活……”2021年8月30日,大塘镇中心学校2000多名师生在各班教室参加线上开学典礼,齐唱平话山歌《学好本领报祖国》。  

由校长、副校长作词,专业音乐制作人作曲的原创平话山歌《学好本领报祖国》,结合大塘镇平话特点,以催人奋进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曲调,讴歌美好生活。

创作平话山歌是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缩影。学校把平话山歌融入课堂,尤其是音乐课堂,要求各班至少唱熟一支平话山歌;自创平话童谣进校园,把对同学们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编写成平话童谣,让每个大塘学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平话艺人进校园开展多种形式的平话传承活动……平话文化之花竞相绽放。  

近年来,学校传承平话山歌取得好成效:2020年11月,学校的平话山歌合唱队在南宁市第二十二届中小学艺术节表演类全市总决赛中荣获银奖;2019年,学校的平话山歌合唱队参加良庆区教育局举办的德育现场会,获得一致好评。

“学校不仅要书声琅琅,还要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重任。”李盛成说。(宾艺苑 刘松桂 郭献花)

(编辑:韦青咪  责任编辑:黄译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