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宁市陈村小学
八桂非遗有传承传统文化放异彩
陈村小学傩舞艺术团表演舞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迷人光彩。
陈村小学学生参观傩文化道具。记者 黄红锦 摄
“春播种,夏耕耘,秋收冬藏丰收忙;披彩衣,跳傩舞,文化传承看儿郎。”这是南宁市陈村小学的同学们在演绎傩舞。在非遗文化长廊中,傩戏“大酬雷”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风格古朴灵动,反映了水稻生产的主要过程。2012年,陈东傩舞入选自治区级第四批非遗项目保护名录。
陈东村是南宁陈东傩舞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祥地,而位于陈东村的南宁市陈村小学,学生多为陈东村民的后代。这里的孩子,多年来在学校的引领下学习傩戏,传承壮族文化。如今,“双减”政策让学生们德智体美劳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让傩舞、傩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贴近他们学习与生活的机会。
传承 傩舞文化走进校园
每逢农历正月至二月初二的“春傩”日,陈东村民都会举行相应的仪式。
“我校作为陈东村民子弟学校,具有传承傩文化的优势和平台,更有发扬傩文化的责任和义务。”陈村小学校长吴彩玉表示。
为保护和传承傩文化,2020年9月,学校与自治区非遗傩文化艺术团——陈东村傩舞文化艺术团开展手拉手共建活动,成立“南宁市陈村小学傩文化”开发项目组,组建艺术团,开展傩文化品牌特色建设,研究开发傩文化,从了解和掌握傩文化的表演形式、舞台美术入手,深化、渗透、发展傩文化内涵,引导师生们传承保护傩文化。
活动开展以来,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不仅得到自治区、南宁市和西乡塘区文联等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扶持,更获得学生家长的热情支持和鼓励。陈东村傩舞文化艺术团到校进行技术指导,街道和村委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在活动中,学校通过艺术团学生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让傩文化影响着师生、家长。如今,校园内外学习傩文化艺术蔚然成风。
研究 非遗传承绽放光彩
“在积极的传播和广泛接触中,全体师生、家长对傩文化有了深刻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萌发出弘扬传承傩文化的强烈愿望。”吴彩玉介绍。
2021年6月,学校以陈东村傩舞文化艺术团演出的“大酬雷”为研究背景,申报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生传承非遗傩文化的思考与研究》,对傩文化的表演形式、舞台美术、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以此提高学生鉴赏傩文化、传承傩文化的知识和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和热爱,坚定了师生将傩文化艺术发扬光大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傩文化的课程开发和研究在全校得到全面铺开,师生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傩舞文化的传统美、古朴美和艺术美。在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中,陈村小学原创舞蹈《傩影·稻香》脱颖而出:2021年10月,参加西乡塘区第十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并荣获特等奖;同年11月,代表西乡塘区参加南宁市第二十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并荣获金奖;同年12月,参加首届“星光杯”广西文化艺术嘉年华才艺展演并荣获少儿B组集体类特金奖。这都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发展 科普艺术并肩齐飞
2021年11月24日,南宁市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西乡塘区活动暨南宁市陈村小学首届科学节正式开启。仪式上,融科技文化于一体的节目精彩纷呈。其中,陈东村傩舞文化艺术团带来的《大酬雷》、陈村小学傩舞艺术团展示的舞蹈《傩影·稻香》等节目,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了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
“刚开始,我们不太看得懂舞蹈《傩影·稻香》所要表达的意思,经过老师的详细讲解,我们不仅看懂了,更通过舞蹈感受到了有趣的农耕文化内涵。”陈村小学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耕田、插秧、播种、收获,乡村里那些熟悉又日渐陌生的劳作场景,经过艺术加工并搬到校园舞台,大家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学校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学校特色,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了解傩舞文化。同时,学校通过积极开展科普、艺术等多样化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丰富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吴彩玉表示。(宾艺苑)
(编辑:韦青咪 责任编辑:黄译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