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空的力量

时间:2022-01-21来源 : 广西日报作者 : 唐春烨

第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评奖已落下帷幕。音乐类的歌曲《人民幸福》(作词:任毅作曲:利宇翔)、器乐曲《印象三月三》(作曲:侯道辉配器:吕军辉)、歌曲《湘江渡》(作词:张名河作曲:傅滔)、歌曲《阿秀》(作词:梁绍武作曲:梁政效)、音乐电视《年画》(作词:杨玉鹏作曲:利宇翔导演:陈文新)等5首(部)作品榜上有名。这些作品用敏锐的洞察和把握,以独特的风格、韵律及架构,诗意地描绘了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的瞬间,深刻地反映出时代精神的本质特点,呈现出超越时空的力量。

扎根生活,烙上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这5首(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创作喜闻乐见、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审美感染力的作品的艺术自觉。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数珍贵素材。如何准确地把握时代主题,是对艺术家“阅读生活能力”的考验。在《人民幸福》这首歌里,作者深情地写道:“一百年有多少绝人之路,都被你化作胜利坦途;新征程有多少美好蓝图,都被你送进千家万户。”词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有着深刻的感悟,选取的叙事视角和宏大格局,很好地阐释了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对初心使命的践行;同时在曲式结构上,作曲家亦以情感发展为脉络,达到了诉说、感动与奋进的统一,将人民幸福的礼赞化成了一首从心底流出的歌,直抵受众心扉!歌曲《湘江渡》则选取了红军长征途中最为悲壮的湘江战役为素材,“不忍说,十年莫食湘江鱼,不忍唱,三年不饮湘江水”,写出了当年战争的残酷和红军战士以血肉之躯竖起的丰碑,跨越时空,如今“红军路,湘江渡,一草一木香如故”,词曲作者准确地把握了一个点:革命先烈的牺牲就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从而在对“湘江渡”的描写与诉说中,核心乐句得到了突出,在时空转换中抵达了信念与情感的升华。歌曲《阿秀》讲述的是“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故事。但词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而是以“外婆”的口吻,为我们娓娓道来了老百姓对一个“比九妹还要美”的阿秀的怀念与牵挂:阿秀“是一朵美丽的彩云,彩云落下了温暖的春雨,春雨浇灌了山上的果树,树上长着山里人的梦”。这一连串的因果连缀,一个像“仙女”一样勤奋、敬业、美好的“邻家闺女”式的扶贫干部形象,就这样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老百姓用最朴实的“山歌”传颂着她的事迹,“月亮照着山中路,村里夜夜把门开。”阿秀没有离去,她活在老百姓的心间。作曲家以乡村民谣的风格,在轻声低语的旋律中,完成了乡亲们对“阿秀”深深思念的艺术升华,唱出了“村民心中的那个黄文秀”,再加上歌唱家如泣如诉的低吟浅唱,一句“阿秀啊——”的呜咽,让人不禁泪洒衣襟。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广西一首曾登上春晚的歌曲《老王》(张仁胜词、傅磬曲),一句“老王说不用送了大家都很忙,唱山歌跟着的还是一里多长”,与“月亮照着山中路,村村夜夜把门开”有异曲同工之妙。“老王”与“阿秀”,是一代一代奋战在扶贫第一线共产党人的缩影,他们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这些艺术作品留给受众的是一种坚守和向上的力量。

意境融彻,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礼赞。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文艺创作强调意境。歌词中的意境,则可强化对美好生活的礼赞。音乐电视《年画》、歌曲《人民幸福》、器乐曲《印象三月三》等,就是一首(部)对美好生活“诗意地栖息”的吟唱。

音乐电视《年画》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温馨而不疾不徐优雅的意境。画面一打开,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是一幅精致的年画剪纸画,词曲作者在主歌第一段塑造了一个传统年画传承人的形象——“爷爷”,“画完最后一稿,爷爷揉了揉腰”,这句歌词是对传统文化的敬仰,有着浓浓的乡愁。同时,词作者用“一张张的年画,像一张张的车票”连结了城与乡、传统与现代。这首歌的曲作者是一位获奖无数的青年作曲家,他思维敏捷,在创作上始终保持一种超越前人的胆识与智慧,特别是在曲式结构上,在遵循音乐的逻辑规律时,用青年人喜欢的曲调,词画音并行,与歌唱家联手打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境,展示了一幅浓郁的中国人的生活画卷,温馨而美好。歌曲《人民幸福》则直抒胸臆,且泣且吟且歌,谱成了一曲永远奔腾向前的激情旋律,而词曲作者笔下的激情则是一份直抵心扉的绚烂,在诗人气息的潇洒与哲学思维的缜密中,完成了对“人民幸福”的定义和歌唱。器乐曲《印象三月三》更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展示了壮乡的人文生态及且歌且舞的美好生活。

植根民间,创新民族韵味艺术。诗歌与音乐属于人民,因为它是来自民间的一缕阳光。而创新,是艺术家永远的追求。

器乐曲《印象三月三》就是这样一部植根于民间又不乏时代气息的创新作品。事实上,他还有一个名称:啵咧与乐队。啵咧,是广西壮族的吹奏乐器,在壮语中“啵”意为吹,“咧”即管,啵咧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民族乐器。《印象三月三》就是一部以壮族音乐元素为素材、以啵咧吹奏为主旋律的器乐曲。作品一开始,高亢嘹亮的啵咧声在呼唤着春天,接着,旋律舒缓的音乐齐奏,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壮乡,人们相约奔赴盛大的“三月三”,这时,欢快灵动的啵咧旋律再度响起,或激昂,或柔情,或欢快,或浓烈,啵咧曲调风格独特,加上吹奏者精湛的演奏技巧,让受众顿觉融进了那个散发着浓郁壮乡韵味的民族盛会,当一曲高亢的啵咧声结束整个曲子时,我们强烈感受到了壮家儿女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目前,器乐曲《印象三月三》已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我想,它一定还会以独特的民族韵味登上更广阔的舞台。音乐电视《年画》则是一幅浓烈的民俗风情画卷。“春节”与“年画”,是华夏民族紧紧相连的文化密码,而“杨柳青青”“桃花灼灼”,表达的则是中国南北年画代表“桃花坞”和“杨柳青”的文化符号,在这样一种浓浓的氛围中,“刚扫过的院子,等着春风落脚。那些离开家乡的人,就快要回来了”,曲作者以清新淡雅真诚朴素的民谣形式,伴随老屋、年画、中国红、儿孙绕膝这些中国元素的电视画面,充分彰显了“年画”与“团圆”这个永远的主题。(唐春烨)

(编辑:韦青咪  责任编辑:黄译锐)
Back to Top